難怪郭襄對郭靖見死不救,你看黃蓉給了郭芙什麼,她很難不恨父母

《倚天屠龍記》註定是一部讓人意難平的作品,因為它作為「射鵰三部曲」的終結篇,與前作的關聯其實並不多,當然,其中最核心的線索倚天劍與屠龍刀都可以視為郭靖與楊過的遺物,但金庸並未讓這些老角色在此作中登場對於讀者而言無疑是一大憾事。

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金庸在此作中賦予了郭靖一個極其悲壯的結局,即戰死襄陽。

不過比起郭靖戰死這件事本身而言,更讓筆者在意的其實是郭襄的態度,為何父母戰死時,她沒有選擇與父母一同守城?這背後又有何隱情?

一、北俠郭靖的隕落

郭靖之死並不讓人意外,甚至可以說自他選擇守衛襄陽的那一刻起,他的半隻腳就已經踏入了鬼門關里,因為憑他的一己之力是無法阻擋歷史的洪流的,這一點,郭靖也看得十分通透。

(郭襄劇照)

當年楊過就與他探討過此事,他們之間有過這麼一番對話:「楊過問道:『郭伯伯,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鬱郁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

說白了,郭靖也知道襄陽城是守不住的,可《神鵰俠侶》書末的那次襄陽大戰中,即便知道襄陽城註定會被攻陷,群雄不還是選擇奮力拚搏了一把嗎?

後來還是在群雄協力之下,楊過飛石殺大汗,擊退了蒙古大軍,所以從武俠的角度來看,武林高手要對抗千軍萬馬也絕非毫無辦法,有時候的確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達到擒賊先擒王的效果,自然也就能守下襄陽了。

(郭靖、楊過劇照)

然而《倚天屠龍記》中還是傳來了噩耗:「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該來的還是來了,還是那句話,襄陽城破是歷史事實,郭靖擋不住的不是蒙古的千軍萬馬,而是歷史的洪流,他決心死守襄陽,就註定難逃一死。

但無論如何郭襄此時不該出現在西川。

她是怎麼想的?

二、不分主次的郭襄

有人說郭襄心中只有楊過,所以才會不顧父母的生死,一直在外遊山玩水。

其實襄陽戰事一直都十分緊張,而且郭襄當年已經有過一次外出遊玩,繼而落入敵人手中淪為俘虜的經歷,那一次就差點害得郭靖分心,若當時襄陽城就被攻破,那郭襄就是千古罪人,她豈能一錯再錯?

事實上當時的郭襄也表現出了幾分愧疚之意,比如郭靖決定要放棄她的時候,他們父女二人之間有過這麼一番對話。

(郭襄、楊過劇照)

原著道:「他知蒙古用兵素來殘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間可慘殺婦孺十數萬人,要殺死郭襄,視作等閑。抬起頭來,遙見女兒容色憔悴,不禁心痛,叫道:『襄兒聽著,你是大宋的好女兒,慷慨就義,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後定當殺了這萬惡奸僧,為你報仇。』郭襄含淚點頭,大聲叫道:『爹爹媽媽,女兒不怕!女兒名叫郭襄,為了郭家名聲,為了襄陽,死就死好了!你們千萬別顧念女兒,中了奸計。』」

這說明郭襄是明事理的,可為何後來的她又犯迷糊了?

答案或許很簡單,是父母的偏心讓她與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

三、郭靖與黃蓉的偏心

郭靖和黃蓉什麼時候偏心了?偏向了誰?

答案是郭芙。

《倚天屠龍記》中,郭襄曾兩次提到郭芙,但提到姐姐的時候,她卻沒有半句好話。

比如當年還是個少年的張三丰要投奔郭靖,還是郭襄引薦的,但她卻多補充了一句:「你跟我爹爹媽媽說,我身子很好,請他們不用記掛。我爹爹最喜歡少年英雄,見你這等人才,說不定會收了你做徒兒。我弟弟忠厚老實,一定跟你很說得來。只是我姊姊脾氣大些,一個不對,說話便不給人留臉面,但你只須順著她些兒,也就是了。」

(郭靖、黃蓉劇照)

又比如峨眉派弟子周芷若提到祖師婆婆傳下的關於「倚天屠龍的計劃」時,提到這麼一句:「郭大俠夫婦鑄成一刀一劍之後,將寶刀授給兒子郭公破虜,寶劍傳給本派郭祖師。郭祖師另有個姊姊,叫做郭芙,但她生性魯莽暴躁,因此郭大俠夫婦沒將刀劍傳給她。」

哪有這麼向自己的弟子介紹自己的姐姐的?

這些細節都能證明她對自己的姐姐是有成見的,而他討厭姐姐,乃至討厭偏心的父母,也完全有據可循。

在父母看來,郭襄和郭破虜是更能幹一些,所謂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所以他們就理應多幹活,於是他們被賦予了「保管倚天劍與屠龍刀」的重任。

而郭芙那草包得到了什麼?無他,唯有父母的偏愛,她得到的只有一副軟蝟甲,父母把最多的關愛給了她,你可以看到,甚至在最後的陣亡名單里,都沒有郭芙的大名,可見她早已被郭靖夫婦送出了城,所以憑什麼要求郭襄與父母一同守城?

(郭芙、郭襄劇照)

別說郭襄深明大義,當年的她也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小妮子,你能要求她想通些什麼?正是叛逆的年齡,遭受了不公的待遇,她會對父母和姐姐有抵觸情緒也實屬正常。

至於後來她為何急著趕回襄陽,也實屬人之常情,她也非鐵石心腸之人,當真正聽到父母戰死的消息時,她怎能不急?可以說金庸賦予這個國祥角色的安排都是符合人性的,也是符合常理的。

對於郭襄的經歷,筆者感同身受,現實中也不乏家長更偏愛某一個孩子的情況,越是能幹的孩子,越得不到關愛,反倒是那些不太孝順的總被父母記掛,著實讓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