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班主任的大實話:「聰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錯

教育孩子我們一定一定要搞明白的一件事是:孩子真正的技能進展都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一個又一個的瓶頸期,停滯期,甚至下降期。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是一直在快速線性上升,比如英文、鋼琴、滑雪、象棋等任何技能,那隻能說明一件事:他只是在淺層次上「玩」,或者說他的進展太淺,以至於還沒有到達「瓶頸」這個高級階段。

我們常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教的課文,一遍就背過了;手機上的遊戲,不用教就會玩;學游泳,一次就學會了。

這其中有一部分父母,知道這只是淺層次的人類普遍認知力,所以不會給孩子營造「你很聰明」的印象;但有一部分父母,會不由自主的用「機靈、聰明、反應快、記性好」來誇孩子,所以會給孩子建立起一種「我很聰明」「我學什麼都快」的自信。

這種自信,是極其有害的。

因為孩子只要繼續做下去,就一定會觸碰到了一件事開始變難的瓶頸期,他/她會感到極其失敗;因為自己到高級階段沒法「一遍過」了,說明自己不夠聰明了。

《終身成長》的研究發現,為了逃避這種沮喪的失敗感,他們會直接逃避掉瓶頸期,或者乾脆放棄這個技能:「我不玩了,沒意思。」「這個不適合我。」

於是,他們就一直在淺層次的技能上過癮;他們失去了跨越瓶頸期、掌握真正技能的可能性。

為了繼續維持讓父母覺得自己很聰明,他們學會了半途而廢。而父母會半是埋怨半是驕傲地說:「他聰明著呢,就是不願意下功夫罷了。」

所以與其讓孩子錯誤地覺得自己很聰明,不如不要給孩子下任何一個固有的定義。而是幫孩子建立「願意重複、願意失敗」的習慣,給孩子一次次突破瓶頸的機會,找到從低谷中反彈上來的成就感。

低層次的聰明帶來的是多巴胺的快感;高層次的成就才能帶來內啡肽的深刻快樂。

這種重複力和不怕困難的能力,只要從簡單的小事上一點點灌溉,就會有很快的積極擴散。比如鼓勵孩子自己養一盆小花,每天堅持澆水;當孩子偶然在喜歡的事上克服了一次困難,就不斷表揚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在生活中給孩子做出努力跨越瓶頸的榜樣,等等。

你要記住,聰明並不是機靈、記性好、上手快。聰明,是專註力、重複力、自控力、邏輯力。它們只有突破瓶頸,才能得到。

其實這些高認知的育兒理論和雞娃經驗,300頁的牛娃手冊都寫得清清楚楚,是北上廣深高認知家長人手一本的育兒聖經!從各種信息搜索到語數英,到雞娃的各種實戰路線和理論,等等各方各面都集齊了,可以算是一本普通媽媽的育兒百科全書了。不會的時候查一查,想學哪一塊的時候拿出來查一查,對著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