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過度餵養,別讓愛成了負擔,孩子或承受不起

「寶寶,媽媽準備了你愛吃的飯飯,你一定要多吃一點」

「兒子,你才吃了這麼一點點,怎麼能長高呢」

「寶貝,只有多吃飯、多吃菜,才有力氣跟別人一起玩」

有種愛,叫做「媽媽和奶奶覺得你餓」。之前很不理解這句話,但是真正做了媽媽後,才發現這句話好真實,幾乎是90%家庭的寫照。

都說中國的父母很含蓄,他們在表達愛意的時候,會通過行動,而不是語言。在這些父母看來,讓孩子多吃一點,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所以,孩子們不是在吃東西,就是在吃東西的路上。

到頭來,愛成了負擔,看著他們日益發胖的身體,不知道父母作何感想?過度餵養,對於孩子來說,影響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有他們的心理健康。因為身體肥胖,難免會被別人嘲笑,實在太影響心情。

這些信號,都是在提醒父母:拒絕過度餵養

1、出現脹氣

孩子吃得多,很可能出現脹氣和不消化情況。肚子鼓鼓的,就像西瓜一樣,敲一下會「嘭嘭」響,這就說明孩子吃多了。這時,若再繼續吃的話,對於孩子的腸胃而言就是負擔。

2、打嗝吐奶

對於幼齡階段的孩子而言,他們還不懂表達,若是吃多的話,就會出現打嗝吐奶的情況,甚至是噴濺式的嘔吐。正常情況下,孩子的吮吸和吞咽速度,應該成正比才對。

3、大便不規律

自古以來,就有「吃多少拉多少」的說法,吃進肚子里的食物,部分會被身體吸收,部分會代謝出來。若是大便出現不規律,甚至經常便秘,那說明孩子出現過度餵養的情況。

老人常說:能吃是福。但前提是要吃的健康,不能給身體造成負擔。說白了,過度餵養就是在消耗孩子的健康,一旦腸胃方面出現問題,那日後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為了孩子的健康考慮,這些餵養小技巧要收好

1、規律的添加輔食

半歲開始,孩子就會添加輔食,這個階段就要格外注意。輔食的添加是很有講究的,並非父母以為的「越多越好」,因為孩子的腸胃需要適應。大多數的輔食,都是從米粉開始,而且從稀到稠。

每隔一周,可以多增加一樣輔食,而且輔食的濃稠度也可以慢慢增加。這個過程,還需要時刻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看看他的食慾如何,看看他的消化能力如何。總之,好的用餐習慣,就是從複試階段開始養成。

2、不用零食代替主餐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對於食物的要求也會變多,零食就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吃零食這件事上,很多父母都比較開明,會盡心選擇自己認為健康、無添加的零食給孩子。

有一點需要明白:零食,永遠都不能代替主餐,哪怕孩子哭鬧不止,也堅決不妥協。所謂零食,就是兩餐之間,能夠補充能量的食物而已。對了,還需要控制零食的量,不然添加劑吃多了,很容易橫向生長。

3、制定用餐規則

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一套詳細的用餐規則,便於孩子遵守。那些追著喂的吃飯陋習,是時候改正了,不然到頭來父母也跟著受罪。還是那句話:既然孩子不想吃,那說明他暫時不餓,無需追著喂。

用餐規則包括很多方面:自己動手吃飯、不能看電視、不能隨意亂跑,更不能挑食。就拿自己吃飯這件事,很多父母總是嫌棄孩子吃的太臟,不給他們機會。結果,三歲的孩子,硬是沒有學會自己吃飯。

4、提供良好的用餐氛圍

每次吃飯,有些父母就喜歡說教,可能平時太忙了,只有吃飯的時間能和孩子相處。可是父母忘了一件事,吃飯時批評、訓斥孩子的話,很容易影響他們的胃口,容易造成不舒服的情況。

甚至,孩子會對吃飯產生抗拒,日後只要提起吃飯,就會全身心的排斥和拒絕。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吃飯帶來的快樂,反而被各種不開心的負面情緒包裹,怎麼可能會愛上吃飯,並且好好吃飯呢?

寫在最後:愛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可以是一個鼓勵的延伸,也可以是一句肯定的話。但,絕對不是各種「勸飯」,因為吃多了,就是在消耗健康。與其勸孩子多吃飯,還不如讓孩子多運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