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個手錶,能除掉他的遊戲癮,也值了!」
當孩子爸突然奪過兒子手中的電話手錶,猛地往地上一摔時,我和孩子當下都懵了!誰都沒有料到,爸爸會發那麼大脾氣,可確實,孩子最近的表現不盡人意。
近段時間,兒子突然熱衷電話手錶,表不離身,上車翻,下車玩,做作業的間隙,也總時不時把玩著。如果問他,永遠都有借口:「我查個資料」、「剛剛有同學問我作業,回復一下」……
次數多了,兒子玩表的行為就進入了我們的注意視線。也就在這當口,當孩子爸再三要求孩子把手錶拿過來,兒子卻磨蹭著「等一下」之際,只見爸爸奪過手錶,猛地往地上一摔,只聽「啪嗒」一聲,表瞬間碎了。
事後,孩子爸雖為衝動行為感覺懊惱,但認為:如果廢一個表能讓孩子斷癮,值得!
但在我看來,用「摔」的方式嚇唬孩子,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難不成未來繼續摔手機?摔電腦?
一、「心理諮詢師的兒子也迷上了遊戲!」
孩子為什麼容易上癮?
孩子沉迷遊戲,似乎是一個靜悄悄的過程,等父母察覺,常常已經出現了「癮症」。很多父母其實並不反對孩子玩遊戲,不能接受的是:為什麼孩子玩著玩著,就會遊戲上癮?
《廣州日報》曾經報道過一位心理諮詢師媽媽,從事心理諮詢治療工作十多年,接手過大量遊戲上癮的孩子,自以為深諳遊戲成癮之道,卻猝不及防地發現:自家10歲的兒子,竟也迷上了遊戲!
這位心理師媽媽沒有摔孩子的手機,而是選擇和孩子一起打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了「遊戲之於孩子的魅力」,媽媽的「陪玩」路,便成為了一條「解毒」路。
綜合這位媽媽的經驗,也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心得,今天的這篇文章跟各位家長聊一聊關於「遊戲上癮」這件事,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出問題先找原因,我們首先要了解遊戲之所以吸引孩子的原因在哪裡。
1)不可抵抗的大環境。
兒子手錶被摔以後,我跟他談過心,他告訴我,頻繁用手錶,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手錶里有一些遊戲軟體,每天可以定時刷積分,積分可用來換個性裝扮,班裡同學都在玩,大家私下會攀比誰的裝扮更炫酷。二是聊天,寫完作業沒事幹,同學之間就會無聊地發發表情包,聊一些神魔鬼怪的話題,讓他感覺很有趣。
心理學沈家宏老師在心理著書《根本停不下來》中指出:網路成癮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條就是受社會大環境影響。
隨著科技設備成為孩子們的必備品,孩子接觸遊戲唾手而得,為了刺激產品銷售,網路程序員更是努力開發遊戲和娛樂軟體,最大限度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孩子自控力弱,也便一玩就上癮。
2)孤獨感和可控感
兒子在向我闡釋玩手錶原因的時候,強調過一句話:「你們現在都不陪我玩,我很無聊。」
的確,孩子小的時候,大人再忙都會耐下心來陪孩子玩一玩,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對於孩子的耐心幾乎都耗光在各種陪讀和作業檢查中,一旦搞定孩子的學習,對於孩子提出的「陪玩」要求,基本都是「拒絕」姿態。
我想,遊戲就是這麼「趁機」入侵了孩子的業餘生活。
與此同時,當孩子打開一個遊戲軟體,不管他摁什麼按鈕,遊戲都有強回應,這能夠滿足孩子內心的渴望。這種互動有無的良好感覺,也就深深吸引了孩子,讓他們無法自拔。並且,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了掌控感,他可以主導遊戲角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還可以通過勤練級得高積分,幫助他們購買自己想要的裝備。
種種在生活中無法體會到的回應感、可控感、榮譽感,吸引著孩子忍不住頻繁打開遊戲軟體去探索。
3)釋放壓抑感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孩子無論在學校里還是在家庭中,因為受到的關注多,管制也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玩,孩子處處受到壓制,卻因為個體力量小無法反抗。
通過遊戲的方式,孩子在虛擬世界裡稱王稱霸,無形中釋放了不少對於外界的不滿,遊戲甚至滿足了孩子某種假想的攻擊。
二、「我兒子兩年沒出家門!」
如何判斷孩子遊戲上癮?
親戚家有一個孩子,本該畢業參加工作的年紀,結果愣是在家「休養兩年」才回歸正常生活。
在那兩年中,他的生活半徑就是自己的卧室,非必要基本不出房門,昏天暗地打遊戲,連吃飯都是做媽的送到他床頭。
所有親戚提到這個孩子時直搖頭:這孩子完了,遊戲上癮著魔了。
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具「上癮」傾向,從而幫助父母及時引導孩子?
家長不妨自問3個問題:孩子行為正常嗎?親子衝突頻繁嗎?孩子是否有不良癖好?
① 如果孩子雖然玩遊戲,但是依然能保持學習,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那麼家長基本不用太擔心,孩子的「社會功能」未受損,未達「上癮」層面。
② 家長自查親子關係是否緊張。有很多孩子自從迷上了玩遊戲,情緒波動異常,易躁易怒,有些還變得特別忤逆。排除青春期的原因,則需要考慮是不是遊戲導致。
③家長應該留心孩子是否有不良癖好,比如熬夜,比如偷錢,有些孩子為了滿足虛榮心,會偷錢買裝備。如果有這樣的行為,家長要引起注意,這些孩子處在危險地帶,推一把還是拉一把,關係孩子的前途。
三、「我用這個方法,讓兒子遊戲不上癮。「
沉溺網癮的關鍵,在於父母的教育
生活中,也有這樣一部分孩子,他們雖然玩遊戲,卻不上癮。 兒童大王鄭淵潔曾在著書《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中提到過他發覺兒子遊戲有癮時的做法,值得思考。
作為中國第一代擁有個人電腦的家庭,兒子鄭亞旗還在需要撥號上網的年代,曾經因為玩遊戲,家庭電話費一個月高達6000元。
當鄭淵潔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他心裡明白:如果對兒子說,你要少玩遊戲,不僅沒有作業,反而會起反作用。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設置一個表格貼在冰箱上,然後召開家庭會議宣稱:每月進行一次電腦遊戲家庭比賽,每個人都要爭取獲得電腦大賽第一名。
果不其然,當大人開始認真玩遊戲,孩子本能對遊戲淡了興趣。鄭淵潔從中得出一個結論:有時候孩子玩遊戲,其實是想在某一方面顯示比家長厲害!
因為孩子在生活其他方面得不到優越感,電腦遊戲則可以讓他們擁有這種優越感。
由此可見,孩子玩遊戲不可怕,可怕的是成癮,而成癮的深層原因則在於:現實中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遭到了破壞,逼使孩子與遊戲建立了親密關係。換句話說,遊戲是親密關係出問題的「替罪羔羊」。
當孩子遊戲上癮,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離開遊戲,重建親密關係呢?
1)家長首先要「自我反思」,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什麼原因給了孩子壓力?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2)保持中立態度,遊戲和結果都是孩子的需求,是可以兼而有之的。也就是說,父母要引導孩子管理好遊戲時間,而不是禁止孩子玩遊戲。
3)建立遊戲規則。家長需要把制定規則的權利交到孩子手裡,自己起到監督執行的角色,孩子擁有自我管理的感覺,才能培養自我效能感,從而邁向自律。
3)引導孩子找到遊戲背後的價值。把遊戲當作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引導孩子從遊戲中學做一個有趣、有價值的人。鄭淵潔的兒子後面慢慢學會了做網頁,並以此為技能兼職賺錢,後來不僅沒時間玩遊戲,更別提遊戲上癮了。
寫在最後:遊戲不是洪水猛獸,但如何讓孩子有節制的玩遊戲,不僅考驗著父母的教育態度,也考驗著父母的處事智慧。「堵」不如「疏」,現代父母,更需要換位思考,才能走近孩子,幫助孩子。以此共勉。
我是諾媽,專註親子成長研究,聊育兒乾貨,寫育兒錦囊,關注我,一起成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