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讓3歲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不為得不到的玩具「耍賴」

你好,我是麒麟媽媽。一個努力碼字+帶娃的雙胞胎全職媽媽。

前兩天,我帶我家七七、一一去朋友家玩。途中,我倆帶著仨孩子去坐搖搖車,在遊玩間隙,朋友突然問我:「你有沒有想過怎麼培養孩子的金錢觀?怎麼告訴孩子這東西太貴了買不起?」

「金錢觀?咱們這三個孩子才兩歲多,連100都不會數,跟他們說東西貴了,花錢金錢觀多?」我有些詫異:「這太深奧了吧?」

一聊起來才了解到,原來在朋友家樓下的廣場上,每天晚上都會有一輛電動火車開來開去,10元錢坐一次。一開始,朋友會帶著孩子去坐著玩玩,可沒想到孩子逐漸養成了習慣,甚至只要聽到電動火車的聲音,就會拉著她下樓去坐小火車。雖然朋友利用轉移注意力、告訴孩子外面有病毒等方法「阻止」孩子坐小火車,但都收效甚微。


後來,朋友實在沒轍,跟孩子說起了:「爸爸掙錢不容易,不能亂花錢哦!」結果孩子反而發起了脾氣。讓人更加鬱悶和苦惱。


聽了朋友的話,我想,她遇到的「苦惱」並不是如何向一個兩歲多的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而是怎麼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消費觀」。

認知不同,接受的東西也就不一樣

類似於這樣的事情,其實在我們成年人與成年人世界裡也存在。

就像咱們花幾百上千買了點護膚品,婆婆媽媽知道了也許就會說:不就是個擦臉的,買那麼貴幹啥?不知道節約點過日子嗎?


你和她講這面霜有哪些成分,能如何保濕、抗皺、延緩衰老……壓根沒用!說不定她還會懟你一句:」那你這抹了半天,也沒見有啥變化啊!」這就是認知和消費觀的不同。


這事兒運用到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在我們的認知里,我們已經知道了比電動車、比玩具更有趣、更有價值的事情,也知道」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看起來讓孩子沒有任何價值增長的花銷,長期下來成為了父母眼中的一種「低級快樂」,是很不值得的。但如果孩子坐的電動小火車有英文音樂,孩子能夠跟著它每天學習(準確地說是學會)一首英文歌,甚至激發出巨大的對能力、學習方面的興趣等,或許這10元的花銷又變得特別值得了——所以,並不是每天花10元錢坐電動小火車」太貴了「,而是這事兒在咱們大人眼中並不值得。


正因如此,和孩子講:

爸爸媽媽掙錢不容易」

「你要體諒父母的辛苦」

「這個玩具,家裡已經有了,你不能再要了」

或許作用並不大——畢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但如果我們去思考:為啥孩子對這個東西特別感興趣?我該怎麼把孩子對這個東西的興趣轉移出來?怎麼讓孩子認同我的「消費觀」?或許就會更好的答案。

讓孩子多一些同齡的玩伴,轉移對玩具的注意力

上個月,我單獨帶一一去上海檢查身體,七七和爸爸在家裡,倆孩子不在一起就明顯察覺出了「孤獨感」——七七無時無刻就纏著他爸打乒乓球,而一一在上海時,除了在外面跑外,只要一回到民宿屋裡就對我說:「媽媽,我要回家,我要找哥哥打羽毛球。」


或許,這樣的「孤獨時刻」對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來說會更加明顯。兩、三歲的年紀,已經開始有了社交的需求——就像我前段時間看的《認同自己》一書里寫的,一個人渴望被集體、被他人認同和歡迎是一種本能。這是原始社會時代必須讓部落接納自己,才能保證生存下來的一種天然屬性。所以,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時,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同齡人的相處,哪怕這種相處是充滿「爭執」和「打鬧」的。


當孩子在這方面沒有獲得滿足時,或許他就需要另一方面的補足:例如不停地纏著媽媽、去玩(買)某個玩具(特別是想出去玩)。出去,或者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意味著「得到新樂趣」的機會,而玩電動車成為了絕佳的「借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所以,咱們不妨讓孩子多去外面玩,邀請同年齡段的孩子定期到家裡來玩,讓他和同齡人一起釋放能量,減少「孤獨感」,慢慢讓他把對物的注意力轉移到人上面來,這樣就會減少對玩具、對其他遊樂設施的注意力。


將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決定玩的時間

那麼,如果遇到孩子喜歡在商場里重複玩一件玩具,該怎麼辦呢?之前我是「氣急敗壞」地拚命把孩子抱離那個場所,但效果並不好:倆孩子會不停地鬧脾氣、哭鬧。

對此,「知心姐姐盧勤老師相關的建議——如果孩子特別想要一個東西時,給他一個選擇:今天咱們已經玩過這個東西了,你還想玩的話,明天玩的機會就沒有了。你自己選——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這個方法真的很好用。比如我家倆孩子有一段時間很喜歡玩搖搖車,我要麼會跟他倆說:今天的錢只能坐搖搖車或者只能買牛奶,你倆選一個;或者按盧勤老師的方式讓孩子選擇「今天玩」或是「明天玩」,他倆反而會選擇你所希望的結果。


培養孩子一項長期有意義的興趣

當然了,我認為既然覺得「玩電動車」、不停地「買同樣的玩具」沒意義,那我們不妨就培養孩子一項長期「有意義」的活動。像我家七七、一一和我們一起去釣過一次魚之後,就對這件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也會通過短視頻、電視節目和周末定期帶他倆去釣魚的方式來了解和堅持這件事。

於是,當他倆想要一個重複性的玩具或者娛樂項目時,我會說:「咱們不是過兩天要去釣魚嗎?這錢得存起來買魚漂和魚餌,不然魚沒吃的,肯定不上鉤!」他倆也會「萬事以釣魚為重」。 #家長百問百答#​

讓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並不是不為孩子花錢,而是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消費觀」。或許我們沒有特別必要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好壞,對於低幼齡的孩子來說,也不一定要強化父母掙錢的不易,但通過一些小心思讓孩子了解東西的「價值」,並認同自己的「消費觀」卻很有必要!


【麒麟媽媽:曾在胎停路上掙扎了7年的85後,有豐富的胎停就醫經驗,教過書,寫過文。現在陪伴雙胞胎男寶七七、一一成長,定期與你分享情感、育兒生活中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