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這三類家長嗎?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但是在孩子生長發育的這個重要階段里學問很大,家長們不能單純的關注,要深入學習,這樣才能幫助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
如果你是下面三種類型的家長就可能「拖」住孩子的身高!
守株待兔型
家長想法:身高發育有早有晚,小時候矮點也不要緊,青春期的時候再給他多補補,肯定能追上。
原因:在兒童的成長發育過程中,骨骺的生長發育對身高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青春期結束,骨骺會全部骨化,骨骼就不再有生長的空間。
很多身材矮小的孩子來檢查骨齡的時候,年齡已經過大,骨骼已接近成年骨骼,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即使勉強治療或用一些藥物,效果也較差,家長不能抱著「等等看」的心態慢慢來。最佳治療年齡應為四五歲至十歲。
建議:早發現,早治療。
厚此薄彼型
家長想法:孩子要長身體,最主要的是在飲食方面下功夫,再加點運動也就可以了。
原因:人體的身高生長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除了遺外、營養狀況、體育鍛煉還與睡眠質量、日照時間等密切相關。
其中睡眠質量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如果是長期缺乏睡眠的孩子,即使進行合理的運動也會因疲勞等原因而無效,也稱為無效運動。
良好的生物鐘被破壞,內分泌激素分泌模式、效應都不在正常軌道,就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建議:既要營養和運動,也要睡眠與日照。
一勞永逸型
家長想法:帶孩子去檢查身高,第一次檢查結果指標都很正常,以後就沒有必要再去隨訪了。
原因:孩子的身高是在不斷改善、增高,還是不斷生長、滯後,都需要縱向觀察來進行科學的判斷與治療。如果每年的生長不斷滯後並有生長缺陷,就需要及早診治。孩子若第一次檢查正常後就不來就診了,過了幾年之後可能會出現骨齡明顯超前或者明顯滯後,就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建議:定期回訪,縱向觀察
拒絕成為孩子長高路上的「絆腳石」
調查發現,10個家長里有9個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準確身高,也不知道每一年孩子的身高具體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家長們忙於工作,卻疏於管理孩子的身高。對於成長發育中的孩子而言,身高管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基本生長規律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第一年平均要長25~26cm;第二年平均要長10~13cm;第三年(即2~3歲)平均要生長8~10cm;從孩子4歲開始,至孩子青少年時期,每年要生長5~7cm。
二、幫助孩子進行身高管理的最合適時期
想要幫孩子長得更高的家長,應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關注孩子各個生長階段的身高主要影響因素,定期給孩子進行身高監測及長高風險評估。
在孩子生長速度較快的時期(如0~3歲嬰幼兒時期和青春期),家長對孩子身高管理的多一些,孩子的身高就會更理想一點。
0~3歲開始就需要定期記錄生長發育的數據,3歲以後建議每月測量一次身高,6歲至青春期建議3個月或半年拍一次骨齡,每月記錄身高和體重,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三、個子高的孩子還需要進行身高管理嗎?
對於身高已經達到期望值得孩子來說,還是需要定期檢查骨齡,要以骨齡身高為主,同時要關注孩子營養的跟進。
寫在最後
身高管理就是在孩子身高發育期結束之前,根據期望身高制定管理計劃,最終達成期望身高。相比歐美而言,我國在兒童身高管理上已經落後很多。
在我們國家,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身高都不夠重視,或者覺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晚長,白白錯過了最佳增長時期。因此,家長需要擺正心態,設定合理的期望身高,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全局性觀測。
- 文獻參考 -
[1]本刊編輯部. 少年兒童長高的關鍵期[J]. 現代閱讀, 2011(第9期).
[2]吳怡磊. 媽媽,我想要長高!-淺談兒童矮小症[J]. 彰基院訊, 2013, 30(2):12-13.
[3]楊萍. 兒童身高管理的理念與方法,你了解了嗎?[J]. 保健文匯, 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