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言一行里藏著孩子的幸福


《蛤蟆先生去心理醫生》中的蛤蟆就是被父母言行影響的人。

蛤蟆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祖父創立家族釀酒企業,父親成為一家之長後接管了企業,自己住著大別墅,開著跑車

可是,蛤蟆的童年是冷漠的。

父親嚴苛,對蛤蟆很少溫情,習慣批評苛責,說的最多的就是:

「西奧菲勒斯,要我跟你說多少遍?不準這麼做!」

「回你的房間去。沒想好怎麼道歉,不準下樓!」

蛤蟆永遠無法達到父親的高要求。

母親安靜,對丈夫唯命是從,非常在意父親的評價,總在看臉色,生怕丈夫不滿。為了避免惹丈夫不快,便遵循他嚴格的育兒觀,常常對蛤蟆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很少擁抱他。

但母親喜歡把蛤蟆當作小寶寶,總在其他男生面前叫他「小西奧」,甚至當著朋友的面問他有沒有穿乾淨的內衣。


因為父親的冷漠嚴苛,母親的忽略無視,讓蛤蟆一直不快樂。

他把自己偽裝成嬉皮士,逗周圍的人開心,還偷走別人的車,最後患上了抑鬱症,整個人變得邋遢,眼神無光,生活亂糟糟的。

蛤蟆的例子不是個案。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不自覺地做了蛤蟆先生一樣的父母。

孩子是一張白紙,一言一行,深受父母的影響,

父母充滿善意,發自內心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和面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和感受時,我們就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孩子,與孩子建立深厚的親子關係。這種關係是孩子幸福最大的底氣。

作為父母,要丟棄我是父母,孩子必須聽我的想法,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允許他的不一樣,心懷愛意地走向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作家馮塵曾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也成全了我自己。」

父母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給別人什麼。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影響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處理方式。

想要教養一個好孩子,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愛用耐心對待孩子,真正與孩子建立溫情和感動的陪伴關係,一起成長快樂!

願我們每個孩子都可以被溫柔以待,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