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個身體秘密之第一個「肉身體」與孩子的成長關係


人有七個身體,第一個身體是我們都知道的肉身體,第二個身體是以太體也稱為情緒體,第三個身體是星光體,第四個身體為心智體或心靈體,第五個身體為靈性體,第六個身體為宇宙體。第七個身體也是最後一個身體,稱為涅槃體或無形體。

如果不考慮介於第一個身體和第七個身體之間的其他五個身體,那麼這兩者之間就沒有了橋樑。如果能夠看到完整的樓梯,你會發覺第一個階梯和最後一個階梯連結在一起。更仔細一點觀察,你會發現最後一個階梯是第一個階梯的末端,而第一個階梯則是最後一個階梯的起點。最後是一個循環的圓,所有的分別都成為一體,善惡,美醜,陰陽都成為一個整體,像魚一樣首尾相連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也因此稱為「一」,因此,佛陀說,人從無始而來。

七個身體為一個整體時,你就會發現第一個身體和第二個身體之間的連結。第二個情緒體是肉身體更微妙的形式,都屬於物質層面,只不過更加微妙、細緻,以致於無法發現它。當物質變得愈來愈精細、微妙時,也會變得愈來愈稀薄,看起來愈來愈不像是一種物質。


在生命初期的七年,是肉身體成長的階段。在這段期間中,其他的身體都還是以種子的形式存在,在生命的初期中是處於沉睡的狀態。所以生命里的第一個七年是受到限制的七年,在這七年中,一個人的智性、情緒或慾望不會有什麼成長,只有肉身體會成長。這也是為何孩童要七歲後入校而學習知識,為何七歲前無法記住太多的東西,及我們說的「童真」狀態。

但家長們卻總認為「不能將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錯誤的觀念。茫然地逼迫孩子在各方面地發展,而各方面的發展擾亂了肉身成長這個主導發展,不但浪費錢財和精力,也沒有效果甚至起到反效果。

有些人在這七年之後也沒有更多的成長,就此停滯在這個階段里。就像動物一樣,其發展只停留在身體階段,它內在其他的身體也一直保持未成長的狀態。

不論如何,人在塵世中需要經歷並發展這七個身體,每一個七年的循環都有著特定發展的部分。若能正常地發展到第七個身體,那就是四十九年,這也吻合了《易經》中的「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之理。那遁去的一則不是人世間所能涉及的更高層次。你可以理解為人的第八個身體,即「身外之體」,這也是為何皇帝要在頭上帶上皇冠,因為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的是第八個身外之體,寓意著超脫人的範疇。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易經》主要說的是人世間的事,是屬於七個身體的範疇,而老子說的是從第一個到第八個身體的與「道」合一的完整的人類自我發展體系。

如果一個孩子的肉身體在七歲之前沒有得到充分的成長與發展,那麼他的身體在接下來的生命里會一直有問題,即使在他狀況最好的時候,也許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疾病,但他永遠無法稱得上是健康的。因為他身體健康的基礎在生命的第一個七年發展中受到了動搖,所以原本應該發展成強壯、紮實的身體也就受到了干擾。因此,生命的前七年是身體發展最關鍵的七年。

正如房子的地基一樣,若地基是軟弱無力,那麼要在屋頂蓋完之後再來整修地基則會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社會的共識就是父母照顧孩子第一個身體的成長發展,接下來把孩子送到學校里去發展他們的智力。但是,按照目前學校的教育方式,原本一個人要花五十年時間才能發展完全的各個身體,現在需要在二十一年的教育中完成。結果,使得一個人必須投注更多的心力來完成他的成長。然而情況卻恰恰相反,這隻會把一個人原本在二十一歲時能夠輕易完成的發展,變得更長遠而艱辛。

這個難題就是他會錯過那個在二十一歲時自然而然出現的進入下一個身體的入口,也就是第超脫凡人的關鍵的第四個身體。一旦錯過,那麼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世間的紛擾會讓他更無法辨認那個正確的入口。原本只需輕輕一推即可跨入卻連入口都無法看見。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照顧孩子直到他們發展出第四個身體的環境,而這個環境需要經過完善的規劃,才能夠帶領孩子們到達第四個身體的境界。只要他們的成長到達第四個身體之後,接下來的歷程就會容易多了,因為一旦基礎打好了,果實會自行繼續成長。當成長來到第四個身體的層面上,樹木已經成形了,所以果實會自然地出現在第五個身體中,一個呵護的樹的成長遠遠好於野生的樹。


那麼,在第一個七年的肉身體成長階段,需要注意什麼呢?

那就是對人的這具身體的覺知力和敏感性的培養。

若肉身體不夠敏感地被覺知,就無法與其他身體產生和諧地連結。當我們走路時,從沒能有意識地關注過,似乎是身體自動地做,當我們吃飯時,也從沒意識到我們正在吃飯,似乎從不知道如何夾起菜,如何張嘴,如何放進嘴裡。不論我們的身體正在從事著什麼樣的活動,都以一種毫不覺知的方式在進行著,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一樣,哲人說,人就是有意識地睡著的,指的就是我們的這種毫無覺知或者說不敏感地覺知狀態。


但可惜的是,大人往往錯過了對孩子覺知力的引導,反而更多地將其他知識強塞給孩子,致使孩子無暇對自己身體的關注。眾所周知,孩子有時會對某一個物體出神,或者對自己某些動作做好幾遍,甚至長時間對某件事非常感興趣。但現在的孩子更多的時間卻在不斷地學習知識和其他技能。有一種現象就是軍訓時出現同手同腳的現象,這都就是在第一個七年里沒有很好地發展肉身體的外在表現。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肉身體都無法有所覺察,那麼對於自己更高層次的其他身體的覺知則更是貧乏的可憐。因為更深層的其他身體都比肉身體來得更微妙,也更難以捉摸,如果我們對於這個肉眼可見的身體都無法有所覺知,就更別說去覺知那些肉眼不可見的靈妙體了。

一旦我們開始帶著所有的覺知,進行身體上的每一個動作時,那麼我們與身體之間的認同會開始破裂。如果你帶著全部的覺知舉起一隻手,你會開始覺得自己和這隻手是分離的,因為那個舉手的人和被舉起的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然而這種與肉身體分離的感覺,正是你覺知到第二個以太體的開始。


肉身體存在的目的,就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他的靈妙體,但我們從來沒有正確地使用過身體。由於我們對身體昏睡的認同感。身體處在昏睡的狀態里,以至於我們一直以一種極為無意識的方式生活在這個身體中,就像國中沒有君主一樣,這也是老子、孔子莊子等聖人書里總是以君臣為喻來說明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開始覺知到這個身體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那麼你就會開始感受到第二個身體的存在。然後,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以太體的振動一直都在你的內在活躍著。就比如憤怒,基本上憤怒是第二個身體的活動,第一個身體只是用來表達憤怒的媒介。如果第一個肉身體發展地很好,那麼這個人就能輕易地控制憤怒力量帶來的身體變化。而那些容易衝動的人也正是肉身體未能很好覺知的體現。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正是說的第二個情緒體,如果一個人情緒體發展得很好,覺知了情緒體,那麼完全就可以捕捉到這些從第二個身體升起的情緒活動,能從根源處控制。

但如果沒有很好地覺知,當情緒出現在第一個肉身體之後,你才會注意它們的存在,所以現在的你不可能不受到情緒的打擾。甚至很多時候,你根本是在情緒已經發泄到別人身上後,才突然警覺到自己的行為。

你對自己是這麼地不敏感,只有當巴掌打到別人的臉頰上時,你才會突然覺知到自己做了些什麼。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便退而求其次地對肉身體的覺知和控制。

因此,第一個肉身體的發展是一切的基礎,也是人在人世間行走的依靠。

未完,下一章是關於第二個身體「情緒體」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