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買玩具,連雲港一男孩死咬媽媽不放,網友:都是慣出來的毛病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在家庭教育方面流行了這樣的風潮:對孩子只能誇、只能寵、只能言聽計從,不能讓孩子覺得受委屈,不能讓孩子傷心,否則會給孩子留下陰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咋地一聽,似乎沒毛病,但越來越頻發的青少年事件卻警示我們:這種「道理」也似乎沒那麼正確。

疑要買玩具被拒,男孩當街咬住媽媽不鬆口

江蘇連雲港街頭,發生了一件讓很多人感覺匪夷所思的事件,一個小男孩竟然因為媽媽沒有滿足自己的意願,給他買喜歡的玩具,當街咬住媽媽的胳膊死不鬆口。

而另一方,媽媽被咬得疼得幾乎快暈厥了也捨不得打一下,然而任憑她怎麼苦苦哀求,孩子始終無動於衷。

母子倆的情況,很快引起了過往路人的注意,紛紛圍上前來勸說,讓男孩趕緊鬆口。

然而不管大家怎麼勸,男孩就是咬著不放,直到一位熱心阿姨上前用十分溫柔的語氣哄他:「是媽媽錯了,乖乖沒錯,乖乖沒錯啊!」該男孩才鬆口。

可即使是這樣,他還是鬧著不肯走,非要媽媽給他買玩具,媽媽不給她買又繼續去要媽媽的大腿。

路人見該男孩如此頑劣,再也不跟他啰嗦,強行把他扒開,並冷冰冰地盯著他。

該男孩見狀,頓時乖了不少。

此事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有網友認為,這件事不怪孩子,要怪就怪媽媽,要是一開始給孩子買玩具就沒後面的事情了。

有網友認為,媽媽沒有錯,不能讓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有網友則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鬧出這一出,都是因為家長過度溺愛造成的,她被咬也是活該。

也有網友感慨,遇到這樣的事情打一頓就行了,自己當年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啥毛病也沒有。

說實話,我也是第一次聽說有小孩只因為媽媽不給買玩具,就當街這樣咬媽媽的,之前遇到的類似情況,小孩要麼是哭鬧不止、躺在地上打滾的。但凡事有個過程,該男孩之所以會這樣做,應該是從以前一次次的「鬥爭」經驗中成長過來的,而且每一次都達成了目的,所以才有這樣的膽,越來越放肆。

由此可見,這位媽媽甚至男孩的其他家長平時對他也是一味地寵溺,才導致了這孩子越來越驕縱。

溺子如殺子,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理念里,有一句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雖然現在的很多教育專家都說不能打孩子了,但筆者認為,教育從來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對每一個孩子都要根據他們的品性、習慣來因材施教。

那些性格頑劣乖張、屢教不改的孩子,你哄他(她)反而讓他(她)摸清了你的軟肋,只要自己夠橫、懂得撒潑耍賴,就能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越來越變本加厲。對於這類孩子,家長就應該使用雷霆手段,該給教訓的時候就要狠狠地教訓一番,這樣孩子才會認識到父母的威嚴以及做錯事的後果,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在現實中,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就是因為在小時候家長捨不得嚴厲約束,導致越來越不像話,長大後讓社會和國家來「教育」的?只不過,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一旦需要國家出手「教育」時,人生就走到了盡頭,那時候一切都來不及了。

而從這次連雲港街頭髮生的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到,孩子的很多毛病其實就是慣出來的。

開始時那位熱心的阿姨哄他,讓他以為自己的行為得計了,鬆口不過是為了讓媽媽能夠更快地給他買玩具。得知媽媽還是不想給他買時,馬上又重施故伎了。當第二次路人直接「來硬的」的時候,他立刻變了態度。

熱心阿姨和第二次果斷出手的路人的做法,孰優孰劣,高下立見。

我始終認為,世界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不稱職的家長,教育孩子應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要讓孩子感受到無微不至的溫暖和關愛,又要讓孩子懂得適可而止、有原則有底線。當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出現不好的苗頭時,要及時採取果斷的措施遏制住,否則就是把孩子推向深淵,給社會生產了一個「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