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的暗示讓人折斷翅膀,積極的暗示才是孩子一生的光

欣欣是我的一個朋友,我們最初相識是她搭我的順風車,後來熟悉了就每天在上班路上熱聊起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給我講的在80年代,她的爸爸-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老漢靠「吹牛」把他們三兄妹全部送入大學的故事。如果您的家裡也有孩子,並且恰巧也在摸索如何教育的問題,請您抽出兩分鐘時間耐心看完,相信也會對您大受啟發。

欣欣今年40歲,上邊有兩個哥哥,母親在她9歲的時候去世了,大哥成了家裡的頂樑柱,擔起家庭經濟開支,將她和二哥供養長大。為什麼不是爸爸呢?在她的回憶里,似乎對父親有些怨結。

據她回憶小時候家裡很窮,窮到鄰里鄉親都看不起的那種,可以說是整個村子最窮的一戶人家。母親因為擔心家用和照顧孩子導致體弱多病,後來終於受不住生活的苦難和病痛的折磨離世了。父親整日遊手好閒,明明可以勤奮些打工賺錢養家,卻整日與人喝酒不務正業。欣欣稱當時就覺得父親很丟人,什麼都不會幹,還到處吹牛,讓人看笑話。她說好在他們兄妹三人沒有隨了爸爸,個個都比較有出息,現在成了村裡的人茶餘飯後口中的「神話」。

她說大哥中考那年分數遠超重點高中,但在當時中專比高中認可度更高,在當時人們認知里比上高中和大學更好地出路,加之當時家境差,哥哥選擇了一個中專,畢業後能夠分配就業貼補家用。消息傳出後十里八村都知道這個最落後的家庭出來一個「秀才」,以後戶口都變成城鎮的了。就業後的大哥通過努力每個月賺到2500,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是一筆不錯的收益了,欣欣的家庭情況轉好很多。

近些年大哥做生意風生水起,年收入幾百萬,但她說大哥並沒有多開心,大哥骨子裡是個文人,和他同年中考的某某成績比他遜色不少,現在已經是清華大學教授了。欣欣說如果大哥不用照顧家裡,也許可以遵照內心選擇,現在應該也是不錯的學者。說著她滿是愧意,眼含淚花。接著小聲說道如果當時爸爸能勤奮點,媽媽也許就不用走得那麼早了。

我聽著也不知怎麼安慰,我想大哥和媽媽都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吧,有多少人因為窮困潦倒憂心忡忡最終熬垮身體失去生命。有多少人因為物質匱乏放棄了最終的夢想,成全家人。我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卻能明白當時的很多無奈。

接著我問到那麼二哥呢?她情緒好點說到,二哥從小學習也很好,是很聰明的那種,後來輕鬆考到了一所北京的211工程大學。接著她有點驕傲的說不管是大哥的中專還是自己和二哥考上大學當時都在村裡引起十分轟動,他們兄妹三人是十里八村村當時為數不多考出去的大學生,很多村民投來艷羨的目光,都說他們家祖墳冒青煙了。確實在那個年代能出來一個大學生都是熊貓一樣稀有,別說一個落後的農村家庭三個孩子全部都考上大學生了。

我也有些好奇,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和一個體弱多病的媽媽到底如何做到在當時如此高產地將三兄妹都送進大學?欣欣笑著說,她也不太清楚,父親的家族和母親的家族都沒有十分好學的人。他和兩個哥哥之所以愛學習,大概是因為爸爸吹過的牛吧。我一臉驚愕。她笑著說說當時爸爸逢人就吹噓說:「我的孩子將來絕對出人頭地,都是大學生。」看到村裡來了個小轎車(當時在村裡看到就好比看熊貓一樣稀有)就對人說:「看到沒我孩子以後肯定會開上這樣的車。」類似這樣的吹牛總在各種場合,但總是迎來村裡人的一陣冷嘲熱諷,連帶小小年紀的欣欣在旁邊看了都覺得尷尬。

但是欣欣說可能就因為爸爸吹過的牛吧,小小年紀的她在心裡就立志要成為爸爸嘴裡的人,雖然還不知道怎麼算出人頭地,什麼是大學生,但她明白的是大學生一定是更好的人,和村子裡不一樣的人,她嚮往成為爸爸嘴裡的人。所以從小就努力學習一定要考上大學。因此別的孩子在無憂無慮玩耍時,她在通過努力讀書來改變命運。她說當時雖然家境上貧窮,但在精神上十分富有,只要讀書時她就是閃閃發光的,並且一想到將來考上大學就充滿力量。欣欣說她也曾問過兩個哥哥當時為什麼努力學習,他們都說出跟父親「吹牛」的影響。

我陷入沉思,確實是這樣嗎。後來我做了反向思考。如果當年爸爸沒有吹過哪些牛,三兄妹的命運是什麼樣的呢?我想大概會與其他村裡孩子無異吧。甚至因為母親早逝,父親不務正業而染上不良習慣,然後就在那個偏遠的村裡默默種地,然後結婚生子。想到這我不僅感嘆爸爸的智慧,這智慧也許他不懂,但是他用到了並且做成功了。就是暗示的力量。

所謂暗示的力量是有科學依據的。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自證預言」。暗示力量在小孩身上發揮作用最明顯。因為小孩子會將父母說的每一句話,當成自己認知和觀念,影響著他的情商、性格發展。

暗示的力量有多可怕。央視《心理訪談》的一個真實節目,33歲正是事業有成,家庭中流砥柱的年齡。然而範金成卻在家啃老10年。問其原因是她絕望地說「他們剪了我的翅膀,卻還怪我不會飛翔!」原來父母一直對其進行著打壓式教育,類似「狗都比你能成事」的侮辱時常脫口而出。在父母的長期打擊下,她怯懦、自卑,幹啥啥不行。

還有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小男孩放學後給媽媽一張紙條,告訴他這是老師給的。媽媽掏出紙條含淚讀出來「您的孩子是一個天才,這個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沒有好的老師能夠教他,建議您親自教導。」這個小孩就是愛迪生。多年後母親去世,愛迪生翻到了當年的紙條上面寫著「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們決定不讓他繼續就讀,他被正式退學了。」愛迪生看後淚流滿面,後來他在日記中寫到「愛迪生是一個精神有缺陷的小孩,但是他的母親把他改變成了一個世紀天才。」

可見暗示是把雙刃劍。欣欣爸爸一定不懂這些,但她的語言深深影響了三兄妹,雖然算不上一個合格的爸爸,但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反覆的言語暗示卻給了三兄妹改變命運的苗頭,各自擁有了更好的前程。我想教育大概最重要的就是暗示吧,消極的暗示是心靈腐蝕劑,積極的暗示會成為一生的光。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