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第二周的復盤又到了。這周收穫還是挺大的,不僅收穫了讀書和寫作的知識,還有書中的知識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能讓我坦然面對消極情緒和合理的處理家庭關係。心變得平靜,不再焦躁和空虛,家庭也因我的改變變得平靜和諧。特別是在親子關係上,讓我找到了方法,知道怎麼和孩子去溝通,能真誠的理解、寬恕、接納、鼓勵和關愛孩子,希望我的努力能給孩子一個真正幸福的童年。
這兩天,我們的手機被14歲初中女生遺書刷屏了。這個花季少女為什麼選擇死亡,留下長達3頁的遺書呢?「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只要毀了她的童年,其餘一切順其自然。」這句震撼人心的話,給了我們答案。
看完遺書,我們知道,在女孩眼裡,父母愛的從來不是自己,而是考進前10名的自己,考到滿分的自己。人前自己就是父母攀比的工具,人後卻要忍受父母的辱罵和毒打。
童年所有經歷的不幸,終於在青春期到來時爆發了,最終摧毀了她。
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躍兒認為「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調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那麼,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成人、教育者、老師、父母……
這個14歲的花季少女,本應該美麗的綻放,卻被父母打著為你好和要把你培養成優秀的人的幌子,其實是滿足父母自己的虛榮心,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全是挑剔、埋怨和謾罵,用道德去綁架孩子,面對父母,孩子無奈、無助、絕望,最終被父母推進了無盡的深淵。
貝弗莉說,如果你遭受過童年創傷,可能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被愛,這一系列的反映就是羞恥感,在你的餘生很可能會揮之不去,折磨著令你痛不欲生。
值得慶幸的是,貝弗莉經過30多年的研究,找到了化解羞恥感的良方——悲憫之心。自我悲憫和接受他人的悲憫。再通過自我悲憫的五個練習,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自我鼓勵,來療愈,將會慢慢治癒童年的創傷,活出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
悲哀的是14歲的花季少女卻成了家庭虐待的犧牲品。希望女孩的遭遇,能喚醒那些施虐的父母,讓悲劇不要再發生,給孩子一個真正幸福的童年。
如今我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作為母親不是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而是引導和教育孩子,才是作為父母一生都要學習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