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既是愛的港灣,也是心理問題的溫床。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能讓孩子的生命潛能最大化,並以此獲得更多的成功、快樂與幸福。
但是,不完美的家庭是多種多樣的,現在有很多這樣的父母,教育孩子,既沒有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遵循傳統的家規家訓;又沒有掌握現代文明應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教育孩子時,頤指氣使、發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摻雜了很多負面的東西,使孩子的心理蒙上陰影。
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是由不得自己選擇的,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早年經歷會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人生狀態。」
每個人都受過傷,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拯救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1.了解原生家庭:
一個人出生的方式、餵養的方式、撫養人的特點、原生家庭成員狀況、父母的關係與婚姻狀態、原生家庭文化與信念等因素,對一個人的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學會分析父母性格、行為形成的原因,可以讓自己規避之。
父母可以是榜樣,也可能是反面教材。
2.理解原生家庭: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會有不對的地方,包括以後我們為人父母了,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父母。
不幸家庭的父母有可能來自不幸的原生家庭,他們受自己的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知不覺中表現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為、動作、語言、態度等,傳承了傷害孩子的原生家庭模式。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這種強大的延續性。
但無論如何,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把我們養大。
3.諒解原生家庭:
在了解和理解原生家庭的基礎上,不再糾結於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懷著敬意與尊重、無奈和釋然,放下過往的執念,讓自己輕鬆下來。要知道,很多事情,無論你多麼不情願,都是無法改變的,或者說是很難改變的,只能接受它。當你願意接受它的時候,就是你有勇氣改變自己的時候,也說明你已經有了「和自己和解的智慧」。
有諒解的能力也是一種成長。治癒自己,諒解父母,這次的主動權已經在我們自己手裡了。
理解父母的苦衷、寬恕他們的過失,這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的標誌。改變父母是不可能的事,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自己。 相信自己會超越原生家庭,成為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擁有愛、具備愛、值得被愛的人。
原生家庭的不健全,也同樣會造成我們不健全的人格:依賴型人格、迴避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等。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性格的缺陷,完美無缺的父母大概是沒有的。只有靠我們自己一點點嘗試療愈。從這一點來說,責怪父母毫無意義,責怪原生家庭也不是目的,人生有那麼長的旅途,不管和解的過程有多麼痛苦,最終我們一定能脫胎換骨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論過去如何。將來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成長速度。對於原生家庭對人造成的困擾,如果你覺得應該父母負責,那隻能是怨恨,如果你覺得應該自己來負責,那就是成長。
讓自己的再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打破這種不良循環,建立自己內心深處嚮往的幸福家庭。就是重塑了自己的人生。
註: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參考文獻:沈家宏《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