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如梭,眨眼功夫,我們已迎來了農曆新年的第五天——大年初五。這一天,在民間被親切地稱為「破五」,寓意著破除舊俗,迎接新生,新一年的征程,自此刻正式揚帆起航。
在老一輩人的眼裡,大年初五不僅是歡慶新年的延續,更是一個象徵「送年」的日子,意味著年味漸淡,人們即將從節日的氛圍中抽離,回歸日常的工作與生活軌道。
那麼,在這個寓意深遠的日子裡,民間究竟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又該如何行事以求得好運連連呢?

破五節
「破」,在這裡寓意著打破陳規,尋求突破。正月初五,又名「破五節」,其核心精神在於「破除」。在往昔,從除夕至初五,家家戶戶都遵循著一系列嚴格的習俗與忌諱,如不得掃地、不得動針線等。
然而,一旦過了大年初五,這些忌諱便如同冰雪消融,不復存在,人們得以自由地規劃自己的生活與事業。按照傳統,過了「破五節」,各行各業才正式開啟新一年的勞作,店鋪的開張、櫃檯的調整等多在初六之後進行。
此外,「破五」還有「潑污」之說,意味著從除夕夜累積至今的污水、垃圾可於今日一併清除,象徵著辭舊迎新,萬象更新。

據傳,大年初五是財神趙公明元帥及其麾下眾財神降臨人間的日子。無論是商賈巨富,還是平民百姓,都渴望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因此,「接財神」成為了大年初五最為隆重的民俗活動。
在正月初五的凌晨時分,家家戶戶都會打開門窗,點燃香燭,燃放鞭炮,綻放煙花,同時供奉上寓意吉祥的鯉魚、羊頭等供品,祈求五路財神庇佑,帶來財富與好運。許多地方還有搶頭香的習俗,即在正月初四夜晚便備好香燭、供品,以期能最早迎接財神的到來。

送五窮
大年初五,亦是送窮日,又稱「破五窮」。這裡的「五窮」,指的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種不吉之神。人們相信,若是不慎遇到這五位窮神,便會招致霉運與不幸。因此,在大年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通過各種方式送走窮神。
為了徹底擺脫窮神的糾纏,人們會進行全面的大掃除,將家中的垃圾與廢舊物品一掃而空,寓意著將霉運與晦氣一併清除。
同時,還會燃放鞭炮,謂之「崩窮」,讓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將窮氣與晦氣遠遠驅散。在一些地區,還有「填窮坑」的習俗,即通過食用特定的食物(如餃子)來象徵性地填滿窮坑,遠離貧窮。

少串門
過年期間,走親訪友、拜年賀歲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傳統習俗。然而,在大年初五這一天,民間卻流行著「少串門」的說法。
一方面,經過連日的忙碌與歡聚,人們確實需要適當的休息與調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在不經意間衝撞到窮神或其他不吉之神,從而招致不必要的晦氣。這一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許,也蘊含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