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年輕人對地方風俗,已經慢慢淡忘了。
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很多年輕人在老家出生,卻頂多算半個老家人。
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
作為老人,無法給子孫直接帶來財富了,但是可以藉助過年,把好的習俗傳給子孫,也算是增加了精神財富。
以下幾個地方,老人帶著子孫去走動,留住了感情,也給家庭留了後路。

01
第一,多去年邁的長輩家,傳遞孝道。
明朝時,哲學家王守仁去寺院參觀。
他看到一個和尚,坐在佛像前,一動不動。
他詢問:「您家人尚在?」
和尚回:「老母健在。」
他又問:「想老母么?」
和尚怔住了,說:「骨肉相連,哪有不想?」
王守仁喃喃自語:「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
和尚愧疚萬分,收拾行李,回家伺候母親去了。
是啊,把老父母丟下,卻到寺院去祈福,求發財,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總有人,過年找了一萬個理由,不會回老家。老父母也託付給了兄弟姐妹。
但是他一溜煙,帶著老婆孩子,就去了千里之外的風景區,遇到寺院就捐獻香火錢,遇到乞丐就施捨。他以為,這樣能帶來好運氣。
總有人,過年的時候,懶得去長輩家,而是去找狐朋狗友打牌。
「百善孝為先」,你不去孝順老長輩,卻去孝順是菩薩,菩薩應該是會搖頭的,也不會保佑你。
也許老長輩對你不夠好,但是他們一定在某些時候幫助過你,鼓勵過你。
就算長輩不是那麼好,但是你和他們是血脈相連的,你把幫他們,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要什麼都當成交易。
過年了,老人一定要帶著子孫去孝順更老的人,輩分更大的人。這就是言傳身教。
02
第二,多去對家庭有恩的人家,一生報恩。
你信不信:幫你一次的人,也會幫你第二次。
願意幫你一次的人,一定在你面前很善意的。他們見不得你落難,也希望你過得更好。
你信不信:幫助你父母的人,也會幫助你。這就是世交。
很多的世交,是可以延續幾代的。
在農村,一些人互相認老庚、乾爹、結拜兄弟等,其子孫三代,都會互相走動。互相幫忙,都是不要花錢的。
我們報恩,是要送禮,耗費時間和錢的,但是一定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就算恩人沒有能力再幫助你了,但是你的名聲會變好,人品會更好,從而社會上的人,都願意親近你,也就帶來了「名片效應」。
老人帶著孩子去報恩,這是弘揚社會正能量,也是給子孫最靠譜的人脈資源。一舉多得。

03
第三,多去經商的親友家,學習謀業。
很多人以為,帶著孩子去圖書館,能夠過一個不一樣的年。
其實,真正的學習,是在社會上,是「實踐出真知」。
向實踐很厲害的人學習,比單純看書,更有用。
過年了,很多外出打工,創業的親戚朋友,回到了老家;一些在本地謀業的人,也有了休息時間。
這時候,老人帶著子孫去拜訪謀業成功的熟人,一定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我的一個老表,在長沙做調味品生意。他和很多大酒店的經理,都混得熟;對於網路銷售,也非常有經驗。
過年的時候,很多親戚就去老表家。有人學會了如何開網店,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有人被介紹去了長沙的酒店打工;還有人在本地開店,也增加了調味品專櫃。
致富,其實是一個過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不要什麼都靠自己去摸索,有一些可用的經驗,是可以直接用的,少走彎路,也能彎道超車。
04
第四,多去窮苦的讀書人家,冷廟燒香。
北宋初年,呂蒙正和母親被父親趕出家門,日子非常窮困。
過年了,呂蒙正去親戚家借東西。
親戚都擔心呂蒙正還不起,就拒絕了。
多年後,呂蒙正高中狀元。
呂蒙正風風光光回家的時候,親戚們都來圍觀,個個說自己如何幫助呂蒙正,做了什麼好事。
呂蒙正沒有理會親戚,只是在門口貼上對聯:「舊時饑荒,內親外戚無人雪中送炭;今科僥倖,張三李四皆來錦上添花。」
親戚們見狀,面紅耳赤,灰溜溜地離開了。
當然,攀高踩低的親戚也不能跟著呂蒙正混,也撈不到任何好處。
做人啊,要看遠一點。但凡有出息的窮親戚,都要去幫一把。
有一種很高明的社交,叫「冷廟燒香」:別人落魄的時候,拉一下;人家發達了,你的好處少不了。
一般讀書人,未來前程不錯,這是明擺著。為什麼不去幫忙呢?
過年了,老人帶著子孫去幫窮親,給他們一定的學費,那是功德無量。也是最長久的人脈。

05
過年了,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走親戚,也不想被親戚打擾。
但是我們不要一概而論,要學會選擇一些有溫度的親戚,有價值的親戚,互相走動。
作為老人,要注重拜年習俗的傳承,根據實際情況,讓子孫做一些好事,也得到一些好處。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過年了,選擇好地方走一走,就是尋找快樂。
往後餘生,跟對人,做對事,發大財。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