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可是,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表現出一些「不太正直」的行為。
這些行為,雖然可能一開始看起來很小,但如果不及時糾正,這些行為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性格和人生道路。
「心術不正」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先兆,12歲前不糾正就晚了。
一:常撒謊,撒得不太自然
撒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小問題。
很多時候,孩子撒謊並不是出於惡意,而是為了逃避懲罰、得到更多的關愛或者是為了獲得一些好處。
但如果孩子撒謊的次數越來越多,而且撒得不自然,眼神閃爍,語氣不穩,這就值得我們警惕了。
鄰居男孩小城,和樓下銘銘是好朋友。
有一次,小城把銘銘的新玩具弄壞了,他怕媽媽罵,就撒謊說是別人弄壞的。
當媽媽問他是誰時,他低著頭,不敢直視媽媽的眼睛,眼神亂飄,嘴巴不停地說「不是我」,而且語氣也很猶豫。
媽媽看著孩子的樣子就知道,孩子撒謊了。
孩子撒謊,本身並不是問題的根源。
關鍵是,如果孩子越來越習慣用撒謊來逃避問題,他就會慢慢喪失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依賴撒謊。
等到孩子長大了,這種習慣可能就難以改變了,從而變得「不正直」。
當孩子撒謊時,我們不要大發雷霆,而是要先冷靜下來,找出孩子撒謊的原因。
我們可以平靜地問:「為什麼不告訴我真話呢?是不是害怕我生氣?」
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幫助他明白撒謊不僅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也會讓大家失去信任。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做個誠實的人,告訴他:「說出實話,媽媽更能信任你。」
孩子不害怕時,才不會一直用撒謊的方式來逃避問題。
二:缺乏同理心,做事不考慮別人感受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重要素質,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之一。
如果孩子從小缺乏同理心,做事只考慮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可能會在未來的生活中造成很大的困擾。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冷漠、自私,甚至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不舒服。
我遇到過一個小女孩,有一次她和一個小妹妹玩時,突然搶走了妹妹手中的玩具。
小妹妹不高興了,開始哭了起來,而女孩卻沒有停下來安慰她,也沒有把玩具還回去,只是繼續玩自己的。
如果孩子經常這樣,做事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懂得為別人著想,那就需要我們引導了。
缺乏同理心,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還可能會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孤立,甚至長期缺乏朋友的支持。
我們平時需要多引導孩子感受別人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看到別人受傷或者難過時,我們可以適時地提醒:「你看,她好像受傷了,你能去安慰她嗎?」
讓孩子理解,看到別人難過時,應該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而不是忽略別人或冷漠對待。
三:過度追求物質,缺少責任感
有些孩子,從小就特別在意自己有沒有好東西,尤其是名牌、玩具、零食等物質上的東西。
雖然適當的物質追求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從小就非常執著於這些東西,而忽略了責任感和自我管理,那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導了。
過度追求物質,容易讓孩子變得自私、沒有責任感,甚至對社會產生錯誤的價值觀。
同事家兒子小凱,每次看到別人有新款的玩具,他就立刻要求父母給他買。
哪怕是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他也不滿足,覺得沒有新玩具就不開心。
同事一開始總是迎合他的要求,買給他最新的玩具,可小凱還是覺得不夠,並且把物質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我們過度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孩子就會覺得:「只要有錢,什麼都能解決」。
這樣,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對金錢產生錯誤的理解,容易過度依賴外界的物質享受,而缺乏為自己、為他人承擔責任的意識。
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物質」並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培養孩子對家庭和生活的責任感。
例如,分配一些適合孩子的家務,讓孩子明白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只想著自己要什麼,而忽視了別人和家庭的需要。
另外,我們還要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讓他們知道錢是通過努力工作得來的,而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擁有的。
比如通過適當的零花錢管理,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培養他們的節約和理財意識。
「心術不正」的孩子,往往從小就有以上3個先兆,12歲前不糾正就晚了。
這樣的孩子,你有見過嗎?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