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人都內卷,最終卷出來了什麼?
卷出來了「35歲分界線」。過了35歲,甭管你學歷多高,只要你在私企上班,那職場就會逐漸淘汰你,連下家都找不到。
人人都拚命,最終拼出來了什麼?
學生越刷題,越內卷,越抑鬱;打工人越加班,越拚命,越懷疑人生;普通人越競爭,越努力,越淪為了底層人。一切,都在快速貶值。
這就讓人很疑惑了,為什麼內卷到最後,普通人都會吃虧呢?
資源是有限的,而內卷的人口是龐大的。比如說,就100塊封頂。哪怕你再拚命,也都是100塊封頂。這跟你是否拚命無關,只跟100塊的資源上限有關。
越是身處內卷的大環境當中,普通人越要改變活法,尋覓出路。

02
既然談到「活法」,就不得不談到一個歷史名人——王安石。
早年的王安石,才華橫溢,志向高遠,而且還考中了進士。在一番努力後,也就順利開啟了仕途,當了官。
由於他提出了「變法」的主張,所以王安石被剛上位的宋神宗看上了。宋神宗對他頗為欣賞,也就提拔他到了宰相的位置。
成也變法,敗也變法。在變法之路上越走越遠的王安石,經歷了「兩起兩落」的人生,兩度被罷相,晚年也就回到了江寧隱居。
隱居時期的王安石,非但沒有怨天尤人,還愈發恬淡、豁達、活在當下。
他寫了一首千古名詩《鳳凰山》。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
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
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多想把此刻的歡樂送給我少年之時,可人生百年美好事物總苦於來太遲。
滿頭白髮再得富貴加身又有什麼用,精神體力都已因一生憂勞衰弱漸失。
真想做五陵街市富貴人家的逍遙兒,生活在貞觀開元這天下大治的盛世。
每天就鬥雞賽犬悠閑平靜度過一生,而對所謂的人間大事不再過分執著。

03
王安石,可謂是讀書人、士大夫的典型。他們秉持著一種活法——進取則孔孟,瀟洒則老莊,修心則禪佛。
這就是南懷瑾先生談到的: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有機會,該進取的時候,那就以儒家的入世觀念為主,好好去打拚一番。
沒有機會,看不到出路的時候,那就以道家的逍遙觀念為主,無拘無束地活著。
內心糾結,愈發抑鬱的時候,那就以佛家的隨緣觀念為主,一切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一切都該順其自然。
身處於內卷當中的普通人,恰恰就需要「宿在孔老,食在庄禪。順則孔,逆則老,憂則庄,煩則禪」的活法。而不應該走向極端。
要是內卷有用,那就進取;要是內卷性價比太低,那就放棄,沒必要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裡邊。說句不好聽的話,把自己逼死,外人不會有一絲的憐憫,最傷心的還是家人。別犯傻。

04
受到「世俗成功」等極端觀念的影響,所以很多人都卷不贏,也躺不平,處境尷尬。
什麼是世俗的成功觀念?
比如說,要考上清北,才算成功;要有房有車,才算成功;要生育三個孩子,多子多福,才算成功;要事業有成,成為大老闆,當上大官,才算成功......
上述談到的這些成功標準,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除了生育三個孩子,普通人可以做到,而其他的標準,普通人都很難做到。
問題是,普通人,有必要按照這些標準去活著嗎?沒有任何的必要。
考不上清北,考不上995、211,難道就被判死刑了嗎?並非如此。
買不起房子車子,只能住老家的自建房,難道就被判死刑了嗎?並非如此。
生不起三個孩子,也養不起三個孩子,難道就被判死刑了嗎?並非如此。
當不上大官,也當不上大老闆,更沒有大家大業,難道就被判死刑了嗎?並非如此。
對於這些所謂的世俗成功標準,千萬別當真。要是當了真,就只能活得苦巴巴了。

05
寫到最後
卷不贏,且躺不平的普通人,只有一條出路——進則孔孟,退則老莊,修身養性則佛禪。
說得直白一點:該進取的時候,就努力;沒機會的時候,就活在當下,保持日常的快樂。最重要的,就是要「量力而行」。
不是內卷太苦悶,而是很多人都被極端的觀念「繞進去」了。被極端觀念繞進去的同時,也被某些「陷阱」綁死了。一環扣一環。
可見,認知,對於個人的生存而言,很重要。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