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隔壁鄰居家總會傳來爭吵的聲音。
正當我好奇時,鄰居卻主動向我提起了自家的孩子。
她向我抱怨道,女兒自從上了初中後,就開始變得叛逆不聽話,在家裡要麼不理她,要麼就言語帶刺,越是和女兒講道理,她越是反感。
這樣的抱怨和爭吵,其實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周圍。
父母抱怨孩子不夠尊重自己,孩子卻覺得父母管束太多,禁錮了自己。
如果出現這些情況,父母不要憤怒地指責孩子,也不要試圖和孩子講道理,記住這6個字就夠了。
體諒,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小爍有段時間總是對著媽媽發脾氣,媽媽以為孩子在為學習煩惱,所以也沒太在意。
一天,小爍又對媽媽大發脾氣時,爸爸剛好回來看到了,就走到小爍身邊詢問他發脾氣的原因,他被爸爸的舉動嚇了一跳,趕緊回到了房間,晚飯都沒有出來吃。
爸爸吃完飯後,走進了小爍的房間,他並沒有指責小爍,而是關切的問:
「你最近有什麼難以解決的事情嗎?」
小爍看到爸爸這樣,主動地說:
「爸爸,對不起,我不該朝媽媽發火。」
聽到小爍道歉的話,爸爸並沒有批評,而是說:
「認識到自己錯了就好,爸爸不希望你再出現這樣的事情。
不過爸爸知道,你最近一定是有煩心的事,因為你平時一直都很懂禮貌。」
儘管小爍認識到了錯誤,但還是有所顧慮,並沒有說出發脾氣的原因。
爸爸就對小爍說:
「爸爸媽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無論你有什麼困難,如果你能解決,爸爸當然希望你能自己解決,如果你暫時解決不了,爸爸媽媽可以和你一起想辦法。」
聽到爸爸說的話,小爍表示自己一定能解決問題,也會向媽媽道歉。
孩子對父母發脾氣,父母很容易惱羞成怒,不問緣由的批評孩子,和孩子講道理。
父母如果和孩子針鋒相對,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情緒化,最終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就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說:
「真正的理解,是設身處地地感受對方的內心世界。」
孩子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父母的體諒和認可,當孩子遇到願意理解他的父母,感受到了尊重,孩子也會變得善解人意。
放手,讓孩子去體驗生活
曾讀過一篇文章《少年》,裡面講述了一個 17歲少年的故事。
少年17歲時滿臉稚氣,但身體很壯碩,他自認已經長大了,不想再過被父母操控的生活,於是變得叛逆,對父母的叮囑充耳不聞。
一天,父親與他傾心交談,得知兒子想要尋找自己的坐標,逃離他們的身邊。
父親儘管不舍和擔心孩子,最後還是給了少年 500 元錢,放手讓孩子外出去闖蕩。
少年去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剛開始他很快活,那裡沒有老師和父母的嘮叨。
但錢很快就用完了,少年沒技能沒學歷,只能去飯店刷盤子、在公司當保安、去酒店做門童、在夜市裡擺攤……
他輾轉於不同的工作後,體會到了世事艱辛,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春節前,少年撥通了家裡的電話,他的父母激動萬分,告訴他,如果找到想要的東西,就回家吧。
少年淚流滿面地掛斷電話後,帶著為父母準備的禮物,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有人說: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己去探索,前行的道路也許會跌各種跟頭,但每一次挫折與體驗,都能讓孩子加速成長。
成長中的疼痛,會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不易,看清自己的位置,增加其生命的厚度。
適時放手,讓孩子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孩子才會對生活的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明白父母的苦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示弱,孩子因認可而改變
知乎網友天藍,曾對兒子青春期的暴躁舉動無可奈何。
兒子剛回家時,問他熱不熱,兒子讓她自己去外面試試,之後他都不看母親一眼,就關閉了自己的房門。
兒子終於出了房門後,問他作業寫完了嗎?兒子會直接開懟:
「我寫不完,你來替我寫啊?」
看見兒子一直玩兒手機,她忍不住提醒他要抓緊時間,孩子又發火了:
「天天就知道讓我學習,除了學習就沒有別的了嗎?你是不是想逼死我。」
因此,她和兒子相處時總是如履薄冰,感覺做什麼都是錯的。
她通過學習了解到,孩子在青春期都渴望自己做主,不喜歡被管教這一成長特點,於是決定改變和孩子的溝通方式,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她發現兒子的遊戲玩得相當不錯,自學的吉他也彈得有模有樣,她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認可:
「兒子,你真的是幹啥都很厲害,我們同事都是成年人,還玩不過你呢。」
兒子聽了,嘴角上揚,說話的聲音都溫和起來。
玩兒了半個小時,孩子主動放下了手機,進屋寫作業了。
兒子周末彈吉他時,她就化身粉絲,真誠捧場,並肯定了兒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久,兒子就不再暴躁,主動要求母親監督自己的言行。
古人曾說:
「為人父母者,以弱示子,非不能也,乃智也。」
父母在子女面前示弱是一種智慧,父母不強勢干涉孩子的生活,能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渴望自由和掌控感,如果父母總是站在制高點,出現了矛盾就挑剔指責,最終只會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
父母在孩子面前學會示弱,叛逆期的孩子就會煥然一新,爆發出無窮的信心和潛力,彆扭的情緒也就不翼而飛了。
▼
武志紅說:
「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不願意繼續當「乖孩子」,仍然頻頻向孩子發號施令,期待孩子按照他們設計的「正確路線」發展,那麼孩子會用叛逆行為來向父母說不。」
孩子所謂的叛逆,只不過是為自己爭取權利的一種對抗方式而已。
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愛與陪伴,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父母如果真的愛孩子,試著用體諒、放手、示弱的方式解決問題。
父母改變溝通的方式,孩子被理解、被尊重、被認可,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孩子自然會更珍惜當下的生活,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的父母。
作者 | 詩漫·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