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幼兒園竟然沒有小班
「中二班」。
當我問孩子被分到哪個班級,聽到這樣的回答時,我內心疑惑:為什麼不是小班呢。當我知道今年幼兒園沒有小班時,我內心那是震驚。最後了解到家長對孩子學前的規劃是:中班、大班和幼小銜接,這時,我內心不僅是震驚,也有心疼和無奈。
震驚是因為我記得辭職之前(20年左右)那個時候,選擇幼小銜接還不是非必要選項,至少是部分家長的選擇,現在竟然是一個常態化的事件。
心疼一個是被焦慮裹挾的孩子,學前學習小學,小學學習初中,初中選擇高中,社會一直在進步,但是孩子的扎在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反而比之前更多,更不得自由;而家長面對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帶來的焦慮,關注的焦點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鮮少找到其他的出口。
無奈是因為就算我是做家庭教育的,就算現在做家庭教育的那麼多,就算國家一直提倡減負,提倡素質教育,但現實還是如此的卷,這些力量的影響力還是根深蒂固。
疑惑:是什麼造成這個社會如此的卷?家長對未來的不確定
「對西藏來說,孩子眨眼就老了,對老人來說,西藏還是個孩子。」不記得在哪本書里讀過類似的話,當時真的好喜歡。其實對於我們的祖父輩來說何嘗不是如此,世界仿若亘古不變,一眼就能看到頭,眼中的世界基本或只稍微有些微變化。
但對於我們來說,不是這樣的,這個世界是超速發展的,我們無法預知到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甚至我們都無法預測10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所以,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帶來了巨大的焦慮。
「愛孩子,是一個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何況我們人類,內心對孩子的愛促使我們不捨得孩子受苦,也不忍心孩子落後,所以,被焦慮裹挾的我們就會專註到孩子身上,去看到一些確定。
表象:孩子的成績和表現是確定的
那什麼是確定的呢?無疑是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這個特長表現如何,老師是如何評價的,考級是否能通過……通俗說來,就是孩子是領先其他的孩子,還是落後其他孩子。
如果是前者,那內心的焦慮就會少些,否則焦慮裹挾著擔心、害怕、恐懼、發愁等都來了,就像一個大雪球,越滾越大,把家長和孩子都卷進了一條死胡同。
真相:只有內心的安定才最確定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這些年青少年的抑鬱指數不斷上升,大學生空心病的比例也不斷上升。先不說統計的比例有多少嚇人:三分之一患上抑鬱。
單說身邊的孩子,今年我聽到的見到的都有十幾起,這個時候家長不說不卷孩子的成績,甚至有些孩子上學不上學都無所謂,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活著。我特別想說這些是極端事件,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已經不算極端,頂多是小概率事件。
再說回來,如果不用力教孩子,孩子真的不知道學習嗎?「好成績是好關係的副產品」在做P.E.T.的這些年,從身邊講師的故事無一不驗證這句話。「每個人都是向上發展的,當他感覺到安全之後。」孩子也是如此,前提是孩子的內心的安定的。
向內看:關注到自己身上
那如何給到孩子內心的安定呢?其實簡單說來就是家長的關注點要學著從孩子身上拉回來,回到自己身上。例如面對不確定我焦慮了,那焦慮的我可以做些什麼讓情緒平復?只關注在自己身上。深呼吸,探索下我的這些不確定到底是什麼?我到底是擔心孩子被未來的社會淘汰,還是擔心我自己被未來的社會淘汰……
回到自己身上去看看,先找回自己內心的安定。「我們給不出我們自身沒有的東西。」只有當我們內心重拾安定時,我們才能把這份定給到我們的孩子。
親愛的你,這些你認同嗎,不妨在留言區留言,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同時,今天我是聚焦在個體身上,沒有擴展到社會層面,一個是對自己這方面的見解還是感到有些粗淺,還沒有梳理成線,一個深感篇幅繼續下去真的太長,所以改天再聊,如果你有這方面的見解,不妨一起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