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你才明白:人一生缺的不是錢和愛,而是自愛

2024年07月11日07:30:13 育兒 7609
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你才明白:人一生缺的不是錢和愛,而是自愛 - 天天要聞

文\沐心

童年時期,學校與家庭的批評,是否影響到了今天的你?長大後,收到的批評就更多了吧?

除了別人批評你,不少時候,你還會自己批評自己。全球千萬暢銷書作家、久負盛名的心理治療專家露易絲·海,就曾是這樣的。

想要改變的念頭引導她開始接觸心理學,通過自我治癒和積極哲學,她不僅治癒了心魔,還用積極的思維方式戰勝了癌症。

隨後的50年里,她做心理導師,寫心理自助書,幫助千千萬萬人用愛和肯定的力量,提升了生命質量。

她的這本代表作《生命的重建》,深受讀者熱捧,被譯成30多種文字,全球銷量超5000萬冊。

露易絲在書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一遍遍告訴我們:想要更好的自己,就要遠離批評的聲音。還告訴了我們: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你才明白:人一生缺的不是錢和愛,而是自愛。

01 批評的殺傷力,比毒藥還大

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你才明白:人一生缺的不是錢和愛,而是自愛 - 天天要聞

最近大熱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蘇更生被原生家庭的批評,折磨得快魔怔了,以至於事業有成的她,既渴望又排斥親密關係。

蘇母批評的殺傷力,比毒藥還大。蘇更生十幾歲被繼父侵犯後,找母親尋求幫助。

母親一巴掌扇到了蘇更生的臉上,還批評她胡說八道,誣陷繼父,最後還言之鑿鑿地把髒水潑到了蘇更生的身上,認定是她先勾搭繼父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那時候的蘇更生太小了,根本無力回擊,只能硬生生地承受。

成年的蘇更生去找母親療愈創傷,但沒想到,母親竟然升級了批評:「你十幾歲的小姑娘,天天在一個大老爺們面前混盪,他能不瞎想嗎?」

這震碎三觀的話,真不敢相信是從親媽嘴裡說出來的。臨了,蘇媽還把這一切歸結為是為了蘇更生好:

「沒有他的一口飯,你活不到今天!」

這更是讓蘇更生徹底崩潰。

要不是遇到同理心極強的黃振華,她這輩子,都很難正常地和異性建立家庭了。

蘇更生是被他人的批評淹沒,露易絲卻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沒人批評她後,她自己批評自己。

5歲時,露易絲被鄰居侵犯,對方被判15年徒刑,她卻被自己批評自己:「這都是你的錯!」

還未建立正確是非觀的小露易絲不僅吸收了自己的錯誤批評,還認定了自己有錯,卑微心瘋長不停。

以至於長大後,她有幸在名設計師旗下擔任模特,她也並沒有變得心理強大,毫無好轉,反而有了更多機會批評自己。光鮮的日子下,她卻始終活在低自尊里。

露易絲在書中沉痛總結:

「批評的聲音會讓靈魂萎靡,它非但不會讓我們走向更好,反而會無休止地加強那個魔鬼般的聲音:「是我自己不夠好。」

蘇更生因為被不當地批評,一直就鬱鬱寡歡。露易絲則因為自我批評,精神狀態經常萎靡。

那些重度的抑鬱症患者,更是因為他人的批評,以及自我批評,使得生活一團糟。

沒人想要持續萎靡,想要更好的自己,直到自己的心還比較脆弱的話,那就必須主動遠離批評的聲音。

蘇更生主動遠離後,收穫了事業和家庭雙豐收。露易絲走出來後,在心理學領域大放異彩。

02 想要過得更好,就要遠離批評

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你才明白:人一生缺的不是錢和愛,而是自愛 - 天天要聞

露易絲離婚後,再次陷入自我批評中。內心想要改變的聲音,促使她開始尋找出口。

她偶然參加了紐約宗教科學學派教會的聚會,對療愈課程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通過考試擔任教會的心理諮詢師。

不久,51歲的露易絲被查出癌症,她分析自己得癌的根源,應該和自己無法化解過去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有很大關係。

自此,她開始了刻意練習,從心理上遠離他人的批評,也不再自虐式地批評自己,再搭配健康的飲食,和物理療法,她居然用6個月成功地戰勝了癌症。

得到正面反饋後,露易絲決定以新的方式去珍愛自己。她離開了沒有綠樹、空氣惡劣的紐約,回到家鄉從零開始,她無懼他人懷疑的眼光,積極推薦自己。

只半年的時間,就有人找她諮詢,做演講。不到幾年時間,她就擁有了一個舒適的家。

露易絲遠離批評後,境況很快好轉。而民國才女楊絳,在遠離批評後,輕鬆地跨過了一場人言風雨。

一次清華會議上,一位女學生突然站起來批評楊絳:「楊季康上課不講工人,專談戀愛;還教導我們見了情人應當臉色發白,腿發軟;甚至教導我們,結了婚的女人也應當談戀愛。」

面對無妄的指責與批評,楊絳始終選擇肯定自己,第二天照舊收拾打扮一番,面帶微笑地上課,買菜,見人。

可神奇的是,上她課的學生竟然比平時多了起來。

露易絲在書中寫到:

「哪怕已是人到中年,甚至步入晚年,我們的內心永遠居住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永遠需要愛和肯定。」

愛讓人心暖,肯定讓人心強。

露易絲用愛和肯定,戰勝了癌症,逆襲了人生的際遇。楊絳用愛和肯定,繞開了唾沫星子淹死人的特殊歲月,有質量地優雅到老。

愛和肯定,可以是別人給的,也可以自給自足。在經濟下行、人人焦躁的當下,遠離他人的妄議和批評,就顯得尤為重要。

03 培養自我接納,學會自愛

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你才明白:人一生缺的不是錢和愛,而是自愛 - 天天要聞

露易絲自從轉變了思維後,完全做到了用愛和肯定接納自我。她給身體提供營養的食物和飲品,滿懷愛心地修飾、裝扮它。

她給自己準備了舒適的家,讓房間里的每一樣物品都令自己愉悅,回到家,就被它們深深滋養。

她選擇真正喜歡的工作,和愛自己,自己也愛的人一起工作,為此,露易絲的收入一直很好。

露易絲徹底寬恕了過往,用念力遠離了批評和自我批評,專註在該做的事上。後來,她一路開掛,前後有30多本書陸續問世,銷量驚人。

直到90歲高齡,露易絲的癌症也從未複發,事業和生活不可思議地順遂和美。

想到年輕時候的章小蕙,背著一身巨額債務,還被惡意批評為拜金,妖女,克夫,詆毀她的很多詞甚至登不上檯面。

但章小蕙不解釋、不抱怨,更不往心裡去,她選擇睡好覺,吃飽飯,讓自己有力氣,腦子清楚地去面對問題。

她很聰明地用幫人買衣服的現金流,和信用卡的還款時間差,搞出一大筆可支配的現金,讓自己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一身名牌的美美出街。

章小蕙把自愛做到了極致,她從不節食,超級愛吃;在某紅書上介紹的護膚流程里,充滿了悅己元素。

年過60,章小蕙身上沒有半點大媽感,雍容美好的樣子,像被歲月溫柔以待了一輩子。

我們太多人做不到像露易絲和章小蕙這般接納自己,愛自己。生活稍有刁難,我們自己就會先潰不成軍,慌亂得不行。

為此,作者建議做這樣的練習:

「將自愛自賞作為療愈之旅的基礎,用善良、理解和溫柔對待自己,培養對自己深深的愛和欣賞。」

練習雖然簡單,但真正做到它,卻需要我們先戒除心魔,不把別人的批評接過來,親手刺進心裡。

做好這些後,接下來需要的就是:我們將自愛自賞刻在每一日的言行里,像對待貴重珍寶一樣,用一切美好的東西,裝點自己的生活。

那經年累月,我們就變成了美好本身。

04.梅娘說

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你才明白:人一生缺的不是錢和愛,而是自愛 - 天天要聞

露易絲在《生命的重建》的每一個章節的最後,都會重複這句話: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第一責任人。」

這句沒有什麼高深見解的話,但露易絲足足重複了13遍。其實,大道至簡,真正懂得了這句話,你就會發現,它能夠為我們解決掉人生的大部分痛苦。

人的痛苦,更多時候,是自己加給自己的。如果我們放過了自己,別人的批評也好,生活的磋磨也罷,是不能拿我們怎麼樣的。

然而,真正能做到悅納自己,無懼他評,愛自己的人,鳳毛麟角。

正因為做不到,又想做到,有的讀者就買來這本《生命的重建》,每年重複翻看,用來促進個人的啟蒙和成長。

還有讀者自己被治癒後,連續20次購買這本書,希望身邊每個人都像她一樣,受到影響,變得更好。

如果你也被他人批評的聲音所困擾,或者轉輾反側於自身生髮出的批評,建議你讀讀這本書。

透過露易絲設置的練習,找到困擾你的根源,然後,重拾你本該有的自愛的力量,藉助讓你向上的正能量,好好地去經營生活吧。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 天天要聞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手足之情,是世間一份難得的珍貴緣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擁有。多少人內心渴望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卻始終無法體會到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倘若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了這份手足情,那就一定要懂得倍加珍惜!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 天天要聞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春秋,可我們卻常常在無謂的爭鬥中耗盡心力,在莫名的憤怒中迷失自我,在徒增的憂愁里蹉跎時光。其實,人生的至高智慧,便在於明了何事當爭,何事不必氣,何事無需愁。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今年的小暑落在7月7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小暑有四大特點,分別是閏月加持、恰逢「出梅時間」、出現「秋包伏」現象以及小暑節氣在晚上。這些特點不僅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 天天要聞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新手媽媽玲玲最近頭都大了:二寶滿月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帶,整天哼哼唧唧哭個不停,便已經是二胎寶媽,也不知道寶寶為啥哭。可是,你敢相信嗎?這種被無數媽媽恐懼的「二月鬧」恰恰是媽媽想要的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信號!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 天天要聞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路、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著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裡。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人活著,不要去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要去透支自己的信用,不要去透支自己的福報,而是要腳踏實地,知足常樂,做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透支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才能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