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郭德綱說過一句話:「那些不明真相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你最好離他遠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勸人大度,就跟勸人舉手投降一樣,本質就是「壞」的。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最大的無恥,莫過於他沒有經受過別人的痛苦,就勸別人一定要善良,一定要寬容。這,未免就有點「虛偽」了。
一個女人,跟婆婆有「月子仇」,雙方的關係不太好。突然有一天,身邊的人勸她要大度,那她絕對無法接受。
一個打工人,已經被996折磨得不成人樣了,稍有抱怨,精英階層就勸他要善良,要大度。這,未免就有點欺負老實人了。
人生忠告:要遠離那些勸你善良、大度的人,這些人都虛偽至極。

02
《公羊傳》中有一個「九世之讎」的故事。
西周時期,紀國國君看齊國國君不順眼,就跟周夷王說:我看齊國國君不尊重天子的權威,希望大王能夠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周夷王聽了,覺得紀國國君說得有道理,就把齊國國君烹殺了。什麼是烹殺?就是把人放到油鍋裡邊煮熟。史稱「哀公烹乎周」。
周天子跟齊國的梁子結下了,紀國國君跟齊國的梁子也結下了。可是,周天子和紀國國君很天真,認為齊國也就如此,不足為懼。
9代人過去了,齊襄公上位。對於這「九世之讎」,齊襄公特別看重,就發兵攻打紀國。這個時候,魯桓公出面,跟齊襄公說:這仇都過了9代人了,你何必執著呢?
齊襄公回了一句:我要是殺你祖宗,你會不會找我報仇?既然你會,那你為什麼勸我?
又過了一年,齊襄公不僅攻滅紀國,還順帶把魯桓公也滅了,甚至威懾周王室。對於這「九世之讎」,《公羊傳》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03
不僅《公羊傳》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就連漢武帝也感慨:「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
漢武帝感慨完之後,就做了一件影響世界歷史大格局的事兒——發兵北伐匈奴,報前人之仇。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白登山,這是恥辱。呂后被匈奴致書羞辱,這是恥辱;文景兩代,更是被匈奴蹬鼻子上臉,這也是恥辱。
而這恥辱,傳到了漢武帝一朝。由於骨子裡邊害怕北方的匈奴,就有大臣上書漢武帝,說北伐要不得,不能打。可漢武帝理都不理。
因為這是「國讎家恨」,不是寬容、善良就有用的。寬容、善良,理應用來對待尊重我們的人,而不該用來對待不尊重我們,甚至傷害我們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有仇報仇,有冤報冤。」
《公羊傳·庄公四年》:「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九代人的仇怨,也能去報嗎?哪怕過了一百代人,也要一雪前恥。)

04
歷史事件如此,現實生活也是如此。
有人傷害了你,讓你人財兩空,那你是寬容呢,還是報仇呢?你肯定會選擇報仇。可是,身邊人絕對勸你不要報仇。
為什麼身邊人會勸你大度?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你所經歷的事兒,沒有體會過你的痛苦,自然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就像上文談到的魯桓公,勸齊襄公不要報仇。可是,紀國殺了齊國的祖先,魯桓公並沒有感同身受,他有資格勸別人不要報仇嗎?
像「魯桓公」這樣的人,現實中數不勝數,就是妥妥的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偽君子。而他的結局,被齊襄公順帶幹掉,也是大快人心。
用所謂的善良、寬容,來「道德綁架」別人,這是特別「沒臉沒皮」的行為。所謂「未經他人苦,休勸他人善」就是這個道理。
有可能,他經歷了你的痛苦,還未必有你那麼善良。

05
做人,理應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為人過分善良,其實不是什麼好事,一來會被小人拿捏,二來會被偽君子道德綁架。身為老實人的你,無奈成為了「夾心麵包」。
小人最喜歡欺負老實人,因為他們知道老實人不敢還手。偽君子最喜歡道德綁架,因為他們知道老實人怕這怕那,就愛吃這一套。
老實人,雖然品性憨厚,但也不能對誰都善良。對小人善良,無異於割肉喂狼,只會讓狼得寸進尺。對偽君子善良,無異於養虎自嚙,終究會被反噬。
難道說,我們就不能善良嗎?可以善良,但要把善良寄託給「值得」的人。
別人尊重我們,那我們也尊重他們;別人給予我們滴水之恩,那我們就湧泉相報;別人當我們是自己人,我們才能當別人是自己人。可見,關係是相互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