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孩子殺人父母被判刑,帶來哪些啟示?

2024年04月27日11:13:06 育兒 2904

孩子犯罪可能並非完全是自己的過錯,還有父母的過錯導致。追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僅是「治標」之舉,追究有過錯父母的刑事責任,或是「治本」措施

□作者 韓旭(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

近日,美國一對夫婦因兒子伊森犯下的校園槍擊案被「連坐」,被判處10-15年監禁。

2021年,時年15歲的男孩伊森在美國密歇根州牛津高中開槍,造成4名學生身亡,7人受傷。伊森於去年被判終身監禁,不得假釋。這是美國多人死傷校園槍擊案行兇學生的家長首次被判刑。

韓旭:孩子殺人父母被判刑,帶來哪些啟示? - 天天要聞

↑伊森

檢方表示,這對夫婦送給兒子一支槍作為禮物,卻忽視了他心理健康惡化的跡象和他的暴力傾向,這是刑事過失。法官表示,定罪與養育不當無關,而是懲處這對父母「一系列的不作為」。

這一判例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乃至刑事立法完善具有一定借鑒意義。長期以來,根據我國的「罪責自負」原則,未成年子女犯罪父母疏於監管教育的,有可能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尚未見到。主要障礙是,作為父母,主觀上並不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並沒有實施犯罪行為。這主要是從共同犯罪角度進行思考。但如果從父母疏於監管未成年子女而具有主觀過失角度審視,父母也有可能承擔過失犯罪責任。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認知能力受限,父母具有引導和教育義務。子不教,父之過。

我國刑法第15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作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應當預見自己疏於管教的行為可能導致未成年子女犯罪侵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後果,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於發生危害後果的,應當以過失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同樣,對於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發生危害社會後果的,雖然不應追究本人的刑事責任,但對疏於管護的監護人可以追究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我國刑法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可見,家屬或者監護人有看管和醫療義務。該規定僅是對精神病人發生危害社會行為後,對家屬和監護人施加的義務,這不利於預防精神病人實施相關行為,應當在發生危害社會行為之前就規定相關義務。如果未盡到義務,可以追究其過失犯罪責任。鑒於此,刑法應適時進行調整。

有時,父母作為監護人疏於對未成年子女的管理教育,以致發生嚴重的犯罪行為。如果父母存在嚴重的管教缺陷,其子女的犯罪行為與家庭教育缺失存在因果關係,可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父母的刑事責任,如此能夠強化父母的教育義務,促使其盡職盡責。

司法實務中,通常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管教視為道德義務,未成年子女犯罪多是對父母進行道德譴責,這不利於發揮父母在教育引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中的作用。若將此義務上升為刑法上的注意義務,將極大督促父母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約束、引導和教育的職責,使父母真正成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人生啟蒙導師」。

刑法規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刑法還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於過失致人死亡罪,屬於「法律有規定」。致人死亡是一種危害後果較為嚴重的犯罪。可考慮當未成年子女實施故意殺人、綁架、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致人死亡時,對平時疏於管教的父母,以此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再次提醒我們必須重視父母對監護、管教義務的履行。雖然學校也承擔對未成年學生的教育職責,但是未成年人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更為重要,而且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更長。未成年子女犯罪,家長難辭其咎。一個嚴加管教孩子的家庭,雖不能完全保證未成年子女不犯罪,但犯罪的機率一般會更低。

對疏於教育管理的父母追究刑事責任,法律上並無明顯障礙,關鍵是刑事司法理念的變革。前述判例給我們以鏡鑒,必須重視父母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長的重要地位。司法理念也應與時俱進,需要我們對「過失致人死亡罪」進行擴大解釋,將父母不履行教育管理義務以致未成年子女發生嚴重犯罪行為的,進行刑法評價和追究刑事責任,或能有效遏制父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發生。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依法對未成年人承擔監護職責。由此可以解讀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具有法定的監護義務;二是教育和預防未成年子女違法犯罪是「監護」的題中應有之義。該法還規定了監護人的具體監護職責,包括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遵紀守法、勤儉節約,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並進行合理管教等。未成年人保護法相對「軟」和「柔」,通過刑法規制,強化父母的監護職責,有利於促進該法的實施。以刑事責任的承擔作為後盾,能夠體現對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上的「剛柔相濟」,不失為當下解決未成年犯罪問題的一劑良方。

說到底,追究父母刑責的根據在於,孩子犯罪並非完全是自己的過錯,還有父母的過錯導致。追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僅是「治標」之舉,根源在於其父母。因此,追究有過錯父母的刑事責任,或是「治本」措施。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媒體立場)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難怪風清揚沒向劍宗復仇,他和他情人那點事,人到中年才徹底看透 - 天天要聞

難怪風清揚沒向劍宗復仇,他和他情人那點事,人到中年才徹底看透

嚴格來說,風清揚在《笑傲江湖》中只能算是個配角中的配角,若論戲份,甚至可以用「龍套」來形容,畢竟他從未出山,只是指點了令狐沖劍法罷了,不過這就是金庸故事的魅力,一個角色是否吸引人,並不在戲份的多少,而在於作者賦予他的故事感,風清揚就是個故事感十足的角色。
熟人面前,永遠別說這3句話,切忌! - 天天要聞

熟人面前,永遠別說這3句話,切忌!

人與人之間,真誠,永遠都是「秘鑰」,可以讓關係穩固,可以讓感情長久,可以讓相處舒服。做人,就做真誠的人,實實在在的,不玩虛的;本本分分的,不耍花招;坦坦蕩蕩的,不存算計。熟人面前,永遠都別說這3句話。01、互相攀比的嫌棄話熟人,合得來久處,合不來離散,沒必要一
「萬物皆有理」系列圖書出版,助力孩子與家長共同探索科學奧秘 - 天天要聞

「萬物皆有理」系列圖書出版,助力孩子與家長共同探索科學奧秘

近日,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萬物皆有理》系列圖書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套叢書的作者團隊由中科院科學家高登義、苟利軍、李新正、張志博、馮麓、王嵐、魏科、袁梓銘,以及地質學家國連傑、申俊峰,攜手知名科普作家霞子共同創作。自推出以來,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內容贏得了讀者的喜愛。這套圖書匯聚了科學家和...
這群墨西哥「尋子媽媽」從未放棄 - 天天要聞

這群墨西哥「尋子媽媽」從未放棄

本周,在墨西哥城南郊一個被燒得焦黑的大坑附近,發現了一些燒焦的骨骼、身份證件,甚至是孩子們的筆記本。有人懷疑,這或許是犯罪集團銷毀物證的一處秘密火葬場。這一發現也讓一個名為「尋子媽媽」組織的一群志願者走進人們的視野。圖說:墨西哥「尋子媽媽」在首都附近發現大坑 圖GJ尋子之路危險重重佛洛雷斯總是穿著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