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那些懂事的娃:從小學著懂事,卻被父母認為理所當然

2023年12月04日22:33:06 育兒 1242


抱抱那些懂事的娃:從小學著懂事,卻被父母認為理所當然 - 天天要聞

武志紅老師有一句名言:

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到了快不惑的年紀,終於發現,武老師這句話僅僅11個字,卻總結了幾代人命運不濟的原因。

今天我用2900多個字細細道來,閱讀本文大約需要3分鐘。


網上一直比較流行的兩句話大家一定看到過:

中國的父母永遠在等子女的感恩,

中國的子女永遠在等父母的道歉。

聽起來無奈又扎心!

明明是充滿愛的親子關係,為什麼到頭來非要等「感恩」、等「道歉」?

問題到底在哪裡呢?

以前我從沒有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因為我自己也置身於問題之中,雖然很苦惱卻像大多數人一樣邊苦惱邊生活。

接下來用我真實的經歷來跟大家解剖一下我是怎樣一步步從思想到行為發生改變的,以及這個改變又是怎樣推動著我走向成長的。

都說一個母親可以影響三代人,這話確實不假,因為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要大很多,特別是母親對女兒的影響。

如果這個影響是積極向上的,那可真是一件幸運的事,連續三代人都有可能享受到這種積極影響,並帶來正面的效果,

如果相反,那將是一場災難。

傷害一代傳一代,最終就看誰命好能終止不幸的延續。

抱抱那些懂事的娃:從小學著懂事,卻被父母認為理所當然 - 天天要聞

我母親的家族是一個非常厚道、非常重情重義的家族,同時也是甘於奉獻的家族,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都是「好人」的家族,他們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他們下一代各自的生活可以說都不盡如人意。

你可能想說:「誰的人生是完美的呢?」

世間萬物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但是人活一世不就是為了更好的活著嗎?

我母親的家族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個典型的共性——讓孩子從小學會承擔。

乍一聽好像也沒錯,人就是要學會承擔,以後才更有責任心。

其實錯的並不是這個理,而是「從小」。

記得那時候我小學3年級,每次回家父母都沒有下班,我很餓,自己壯著膽兒開火煎了兩個雞蛋,

媽媽回來我高興地告訴她我會煎雞蛋了,媽媽露出了讚賞的表情,從那以後,我開始學著洗菜、剝蔥蒜、給媽媽打下手,

後來做飯這一技能非但沒有成為我帶給媽媽的驚喜,反而變成了理所應當的行為,

如果我哪天沒有寫作業卻像胎蟲一樣閑著,一定會受到媽媽的嚴厲批評。

原本以為一個小小的主動可以換來大人的心疼,結果卻......

更不可思議的是,家族裡其他的孩子也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學會了做家務、做飯,並且不知不覺卻又似迫不得已地承襲著上一輩「奉獻」的作風。

直到今天,我還時不時羨慕那些在母親面前想怎樣就怎樣,隨時隨地回家都可以吃現成飯的女孩們。

一個人在他上學以前他的價值觀是混亂的、也是模糊的,他對事物的認識都來自於周圍成年人的言傳身教,

更不懂什麼是替父母著想、為家裡承擔責任,只是成年人告訴他:你要這麼做、你要那樣做。

如果不做就會迎來父母的批評,就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愛,所以他們才會懵懵懂懂地按照父母的意思去行事。

而父母理所應當的認為:我養了你,你做這些是應該的;否則你就是一個我白養的廢物。

很多父母會說自己小時候不到10歲就開始在家學做飯、幫家裡種地、幫爸爸媽媽照顧弟弟妹妹等等,

其實,他們引以為傲的事情恰好證明了他們的「不幸」。

0-6歲是一個孩子和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期,也是最需要父母無條件去愛他們的時候,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心智模式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比如看待事物是否積極樂觀。

7-12歲(男孩是13歲)是孩子開始建立自我認識、形成價值觀,並走向卻成熟的關鍵過程,

在我父母那個年代,他們在這個年齡已經開始幫家裡承擔責任了,

於是,在他們本來就不太完整的心智模式之上,又強加了本不該他們這個年齡段該承擔的東西,

由此,他們會在幼小的心靈里刻下一個深刻烙印——只有這樣做才能被父母認可、被別人認可。

這一切都是當時的社會氛圍不得不「教」給人們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母親家族教育孩子的共性是「早點承擔」的原因。

歷史很複雜,我們不去過多的探討,但是用現在的視角來看,過早的讓一個未成年人承擔過多的責任弊大於利。


抱抱那些懂事的娃:從小學著懂事,卻被父母認為理所當然 - 天天要聞

在以前很多篇文章里我都不止一次的談到有關於「愛」這件事,我們的父母因為接受了這樣的教育,所以他們會把這樣的教育繼續延續給我們這一代,

在他們僅有的認知里,對孩子的愛就是讓他學會承擔、早點成熟,但是深挖一層去看本質,你會覺得很扎心,

早點成熟、早點學會承擔,父母是不是就能省心?

說到底,這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父母自己呢?

沒有父母會承認這一點,因為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讓小孩適當體驗勞動完全可以,能對他的思想、行為以及人生觀的樹立起到側面的推動作用,

但是強加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意識,鞭策孩子去早點成熟,就是成年人在孩子成長路上製造的絆腳石。

孩子過早的認識到「生活原來這麼枯燥、這麼辛苦」,自己又不能宣洩壓抑的不滿,只好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

隨著年齡的長大,自己思維體系的不斷成熟,他們的內心會越來越掙扎,

活著的意義似乎都是在為別人服務,而把自己卻丟了。

輕者繼續自己苦自己,或者陷入自卑;

重者要麼影響了家庭關係、親子關係,

要麼指不定做出什麼叛逆的事情來。

一個沒有被真正的愛撫育過的人,內心的能量是很脆弱的,他們做一切事都是為了贏得被認可,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這樣的副作用便是對下一代缺乏抱持心,缺乏共情力,自己曾經被如何要求,就有可能會怎樣要求下一代。

為什麼我經常說:學習心理學的人,他們的孩子是幸運的。

當我們了解人性、看清楚了人心的規律,才能明白怎樣是真正的愛,怎樣是裹著傷害的愛。

前兩天看到「問一問」里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為什麼孩子不懂父母的用心?

也許父母本無惡意,但是好心搭錯了車,當然不能到達目的地,最終落下一個父母用心良苦,子女「狼心狗肺」的結局。

抱抱那些懂事的娃:從小學著懂事,卻被父母認為理所當然 - 天天要聞

嬰幼兒時期需要的是父母(尤其是母親)及時地撫育和情感關注;

兒童時期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地關愛和抱持;

青少年時期則需要父母支持性地放手、適時地幫助,而非放養和過度管控;

成年時期需要父母遠遠地關注,默默地支持。

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不到這些,那就不要生孩子,

畢竟孩子是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人生,父母生他養他的意義不是「為父母所用」的。

至於感恩這件事,討來的不是感恩,是在要回報,關於感恩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請戳抱抱那些懂事的娃:從小學著懂事,卻被父母認為理所當然 - 天天要聞

心理學,是帶動我走向新人生的起點;

自媒體,是促動我不斷成長的順風車。

快一年時間,80多篇原創內容,不僅僅是一場文字流量遊戲,更是撬動我發生變化的槓桿。

有人說:「人各有命,我從不和命運抗爭。」

這話也對也不對!

每一個人出生都自帶命運格局,但是不和命運抗爭只不過是給自己不敢變、懶得變找了一個官方的理由。

既然不和命運抗爭,為什麼要和別人競爭?為什麼要想著法的掙錢?為什麼要冥思苦想地讓孩子聽你的呢?

還是那句話,人活一世,為的是盡量往好里活,這個「好」絕不是誰定義的標準,是每個人自己心裡最真實的感受。

我還是要用武志紅老師的這話來結束今天的探討:

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理解,非洲來的 Rose和拉烏不勞動,不幹活,憑什麼火… - 天天要聞

不理解,非洲來的 Rose和拉烏不勞動,不幹活,憑什麼火…

真是越來越讓人不解理,這些個貪圖享樂的非洲黑人嫁給村裡的老光棍,生了兒子女兒的都能火遍全網。Rose生女兒未滿月就岀來直播,搞得滿城風雨,整個孕期天天喊累的她弱不禁風的連飯都吃不下像個林黛玉,直播當天更是從早上8點站到晚上11點壯得跟牛似的
未羊:「命里無時莫強求」,7.5~7.10你孩子馬上就要好運不斷! - 天天要聞

未羊:「命里無時莫強求」,7.5~7.10你孩子馬上就要好運不斷!

未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瞧這,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好事兒來臨前,總得有點波折。這不,咱就說說咱家的「未羊」娃,眼看著7.5到7.10這幾天,好運就要像那夏日的暴雨,說來
揭秘!這三種炫耀行為暴露你的低層次 - 天天要聞

揭秘!這三種炫耀行為暴露你的低層次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總是熱衷於在人前炫耀,彷彿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舞台。然而,這種過度的顯擺不僅不會贏得他人的好感,反而會暴露他們的低層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秘那些低層次者常犯的三種炫耀行為。
「七月立秋,樣樣都收;六月立秋,樣樣都丟」,今年立秋時間在哪 - 天天要聞

「七月立秋,樣樣都收;六月立秋,樣樣都丟」,今年立秋時間在哪

立秋,作為中國傳統節氣之一,承載著豐富的農耕文化和深刻的自然寓意。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立秋的諺語,其中「七月立秋,樣樣豐收;六月立秋,樣樣都丟」更是道出了立秋時間與農作物收成之間的緊密聯繫,那麼,今年的立秋時間究竟在何時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