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2023年06月30日19:46:07 育兒 1564

很多家長吐苦水:


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到頭來發現,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不好怎麼辦呢?


只能「無能狂怒」,朝孩子發火。


一方面,我很理解這些家長。


家長也是人。


但另一方面,這種「無能狂怒」,不僅教不好孩子,還會把孩子推遠。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說:


「暴風雨般的憤怒,


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


但它卻能爆髮式地摧毀一切。」


而這往往也是孩子遠離父母的原因。


父母事後也很後悔:要是當時能控制好情緒就好了。




可為什麼就控制不住呢?



01父母受過的傷,孩子在重演


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超市裡,爸爸把哇哇大哭的孩子丟下不管,一個人走了。


飯桌上,媽媽把大吵大鬧的孩子拽到一邊,痛罵一頓。


對不服管的「熊孩子」,父母也很委屈。


和孩子講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劈頭蓋臉一頓罵,或者一頓打。


孩子被嚇壞了,也就乖乖聽話了。


但看見滿臉委屈的孩子,父母又會後悔自責:


我這麼做是不是不太好?


我是不是傷害到孩子了?


很多時候,父母其實也很想保持冷靜。


但卻為什麼還是忍不住沖孩子發火呢?


問題的答案,其實藏在一個人的過去。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1、你的「情緒按鈕」,和童年經歷有關


童年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


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呈現在親子關係中。


我們很容易將孩子視為自我的延伸。




把自己的價值觀、言行舉止和性格,投射在孩子身上。


一旦孩子的某個行為,觸發了我們的童年感受,尤其是對過去創傷的感受。


我們就會和孩子一起回到過去,重演這些童年創傷。


就像朋友小靜,她每次帶孩子坐高鐵,都很有壓力。


孩子才4歲,正是好動的年齡。


所以,小靜總要很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讓她老實坐著,別吵到其他人。


但不是每次講道理都管用。


有一次,孩子受不了,在車上大吵大鬧。


周圍的人都看向她們,小靜覺得非常不好意思。


她勸孩子小聲點,但孩子根本不聽。


小靜忍不住了。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她朝孩子吼道:


「你再這樣,我以後不會帶你出門了!」


「你能不能像大人一樣,小聲點啊!」


這些話脫口而出的時候,她愣住了,一些童年往事浮現在記憶里。


小時候,每次出門探親,一家五口人都要擠在一輛很小的車裡。


她和姊妹們擠在后座,總會因為座位吵起來。


每次媽媽發火,罵的都是身為長女的她。


她意識到,自己發火的樣子,和媽媽一模一樣。




甚至,說的話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用了父母曾經對她的樣子,對待了孩子。


也就是,她從父母那裡受過的傷害,在孩子身上重演了。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不過,想知道哪些過去的傷痛在影響當下的我們,其實沒那麼容易。


因為,很多童年記憶存在於內隱記憶中,以感覺的形式存在。


它們很難被識別。


什麼是內隱記憶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騎自行車。


你只需跳上它,就知道怎麼騎,而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


內隱記憶可以讓我們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產生某種特定的感覺。


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失控的呢?


當我們的情緒被「引爆」,大腦的高級功能會「離線」。




大腦的情感中心會失去控制,一些重要功能被關閉。


從而,我們會處於一種脫節狀態。


於是,我們喪失了同理心、調節情緒和決策的能力。




當我們處於這種失控的狀態,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2、過去的信念,在對現在的你洗腦




那麼這些內隱記憶,是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影響我們的呢?


幼兒時期的我們,很容易受環境影響。


我們會積極地和父母的情感狀態相互作用,吸收他們的情感烙印。


直到將它們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情感烙印。


從而形成一個信念系統。


如果你有一個信念系統是:「我必須聽父母的話。」


那麼,當孩子不聽話時,這個信念就會跳出來:


「她怎麼敢這麼不聽父母的話?」


「我從來都不敢這麼做!」


這個聲音會放大你的憤怒。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朋友凱麗有一個13歲的兒子,非常叛逆。


凱麗說什麼從來不聽,還總和她吵架,罵髒話。


面對這樣的兒子,凱麗總會情緒失控。


於是母子倆進入了一個負反饋循環中:




兒子叛逆 → 凱麗生氣,罵兒子 → 兒子反抗,更叛逆


後來,兒子還鬧著要離家出走。


凱麗又生氣又難過。


其實凱麗也有一個痛苦的童年。


她是被父母打大的。


無論事實是什麼,只要父母覺得是凱麗的錯,就會打她。


爸爸會用皮帶抽她,媽媽會扇她耳光。


所以,她很早就形成了一個「壞」的信念:


一切都是她的錯。


只要她沒有做好某件事,


她就是一個壞孩子。


只要做錯了,就應該被打。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成年後,那個根深蒂固的「壞」信念,轉化為一種對孩子的控制欲——




作為一個母親,她必須正確地教育孩子。


然而,一切適得其反,凱麗和兒子的關係因此變得緊張。


02如何升級舊的信念系統?


其實,很多情緒問題,孩子只是一個導火索。


它暴露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自身問題。


這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因為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我們可以升級舊的信念系統,調整我們的認知,來幫助孩子成長。


以下5個小技巧有助於升級我們的內在信念系統。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1、不要隨意給孩子的行為下定論


認知療法創始人阿爾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曾提出「ABC模型」,幫助人們應對負面情景。


A是逆境(消極事件);


B是我們對逆境的信念和想法;


C是我們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這個模型可以解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連鎖反應」。


例如,當孩子罵「你真蠢」,會發生以下情況:


我們聽到「你真蠢」這句話。


於是,我們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反應,感到沮喪、無能為力等。




接著,我們會做出一系列行為,比如憤怒地威脅和懲罰。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易被忽略的關鍵點:


在我們聽到這些話和產生情緒之間,內部其實做出了一個假設。




這些假設包括想法、看法或判斷。


它們往往是消極的,並且會放大消極情緒,扭曲行為反應。


比如在凱麗的案例中,她的消極假設放大了怨恨情緒和不受尊重的感覺。


凱麗對兒子做出的消極假設:


他真是一個壞孩子。


他遲早有一天會闖大禍。


如果我不好好教育他,他這輩子就毀了。


凱麗對自己做出的消極假設:


他現在這樣,都是我的錯。


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沒有教育好他。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這些消極假設必然會激起消極的情緒和反應,阻礙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最初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反應。


如果我們不做出消極假設,就不會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


我們會明白,孩子的話只是為了宣洩內心的消極情緒,而不是為了針對我們。




從而,可以平靜地做出回應。


2、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我們的假設源自我們的期望。


我們必須搞清楚:


這是對現實孩子的期望,


還是對理想孩子的期望?


恰當的期望,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孩子的年齡、性格和氣質。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例如,孩子還小,以自我為中心,不具備充分考慮他人情緒或觀點的認知能力。


如果我們期望ta能理解媽媽忙碌一天,需要安靜,這是不現實的。


如果孩子悶悶不樂躲在房間,這時我們期望ta說出發生的一切,是不合適的。


如果我們的期望過高,孩子可能會認為ta永遠都不夠好。




3、什麼都不要說,試著做3-4次深呼吸


當我們的情緒被觸發,最好的反應其實是,什麼都不要說。


當我們氣上頭,大腦可能會不斷迴響一個聲音:教訓ta。


但我們可以拒絕這個聲音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因為,這時我們說的任何話都可能是無效的,而且會損害與孩子的關係。




當消極情緒被觸發時,我們往往會產生一些生理反應。


比如,胃會收縮,拳頭會握緊,手心會冒汗,喉嚨會發緊。


當我們注意並識別這些反應時,我們會接收到這樣的信號:


「我應該平靜下來。」


這時,我們可以對自己說:


「除了呼吸,什麼都別說,什麼都別做。」


然後,我們可以試著做深呼吸,至少三到四次。


感受氧氣慢慢進入腹部,然後慢慢地從鼻腔呼出。




這個過程有助於頭腦恢復理智。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4、列出你的「觸發器」,反思自己的行為


我們可以好好想想,孩子的什麼行為會激怒自己。


是孩子不理我?


還是孩子喜歡頂嘴?


然後,列出這些觸發因素。


接著,回想一下,發生相關事件時,自己的反應是什麼,並寫下來。




例如:「我朝ta大喊大叫,並威脅要拿走ta的手機。」


然後問自己:「當我產生這樣的反應,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盡量明確寫下所能想到的所有感受。


不僅僅是「憤怒」。


可能還會感覺到「被欺負」、「無能為力」、「被忽視」、「內疚」和「怨恨」。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然後再問自己:「當我產生這些感受時,我在想什麼?」




儘可能多地寫下對事件的想法:


「ta一點也不尊重我。」


「對他這麼好,ta竟然這麼對我。」


「是我沒有教育好ta。」


「ta永遠不會改變。」


接著,再考慮這個問題:


「我能否把這些想法與我對自己的信念聯繫起來?」




也許,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我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父親曾罵我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過去的經歷一直困擾著我們。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最後,可以問自己:「我怎樣才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這種情況?」




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可以換個角度看待:


「他並不是不知道感恩父母,而是他現在有了自己想追求的東西。


這其實是件好事,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5、尊重事實,不要倉促做判斷


學會「對事不對人」。


比如,女兒的哭鬧讓人感到煩躁。


這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


她有問題,而不是她是個問題。


她感到痛苦,而不是她不好。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當一個孩子推搡自己的妹妹,我們可能會認為:


這個孩子太不懂事了。


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反應,就必須先改變我們的假設。




妹妹弄壞了他的玩具,他很生氣,所以失控推了自己的妹妹。


這是一個更符合事實的假設,有助於我們理解孩子的行為。


先觀察和理解,而不是倉促做出判斷。


你會發現,事實遠沒你想像的糟糕。


作者:Bonnie Harris、Lisa Firestone


來源:壹點靈心理微信‬公眾號(ID:yidianling0)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文章內容不代表平台觀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2024青島武術夏令營震撼來襲:讓孩子們都勇敢成長、智慧綻放! - 天天要聞

2024青島武術夏令營震撼來襲:讓孩子們都勇敢成長、智慧綻放!

暑假即將來臨,您是否還在為孩子的照看問題而煩惱?父母忙於工作,孩子無人照料;培訓機構費用高昂,難以承受;托輔機構質量參差,難以抉擇;孩子迷戀電子產品,難以自拔……這些問題是否讓您感到無奈和焦慮?別再擔心!讓我們為您獻上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青島晚報攜手膠州市育才武術學校,隆重推出「武術夏令營」活動。...
你是因為什麼事在全家族出名的?網友分享的每一個都很炸裂啊! - 天天要聞

你是因為什麼事在全家族出名的?網友分享的每一個都很炸裂啊!

哇塞,這事兒可真牛!這絕對能成為你親戚們教育孩子時用來當反面教材的經典故事。幾十年後,你的這段壯舉還是會被人津津樂道。我這個人雖然沒什麼名氣,但我在家裡排行老六。記得有一次,村裡有個小流氓嘴欠,逼著我堂妹叫他爸爸。我二話不說,躲到車底下,讓
不想娃長大後脾氣大,4歲以後就要立規矩 - 天天要聞

不想娃長大後脾氣大,4歲以後就要立規矩

大家好,我是婷媽。 小傑是一個4歲的男孩,他的父母發現他最近脾氣變得很大,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他的父母為此很苦惱。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擁有良好的品德和....
在鼓勵孩子時,有哪些話語是不可或缺的 - 天天要聞

在鼓勵孩子時,有哪些話語是不可或缺的

在鼓勵孩子時,以下是一些不可缺少的話語:「我為你感到驕傲!」:這句話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努力和成就被看見並得到了認可。「你做得很好!」:直接肯定孩子的努力和結果,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相信你!」:這句話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在面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