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分娩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有「噩夢般」的劇痛。
2022年,全國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進行到第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以下簡稱「衛健委」)消息顯示,4年里,全國先後有913家醫院設立了分娩鎮痛試點基地,無痛分娩率分達到53%,多地也已將分娩鎮痛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分娩鎮痛的概念也開始逐步被大眾接受。媒體最新的調研數據顯示,有82%的調研者願意在生產時使用分娩鎮痛。但這組調研數據同時指出,目前,全國範圍內分娩鎮痛的整體普及率只有30%。這意味著,近70%的女性仍在承受著分娩疼痛。
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說,國內的分娩鎮痛已經是成熟且安全的技術,受來自觀念、人力及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制約,我國分娩鎮痛率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推動分娩鎮痛的全國普及需要多方合力。」在徐銘軍看來,我國無痛分娩率的提升是個緩慢爬坡的過程,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普及與推廣,3—5年,無痛分娩率就會有10%的增長。
被誤解的「無痛分娩」
「撕心裂肺」「像是一顆巨石從胸口向腹部猛烈撞擊」……多數女性在談及分娩的疼痛感時,都會將它比擬「噩夢」。在醫學疼痛指數中,產痛接近燒傷帶來的痛感。
從專業醫學的角度來說,分娩時的疼痛來自於子宮肌肉陣發性收縮,疼痛感從產婦的下腹部沿著腰、骶叢神經傳遞至脊髓,再上傳至大腦痛覺中樞。
「這種疼痛感不僅會給產婦帶來強烈的痛苦感,也會在分娩過程中增加產婦甚至是胎兒的健康風險。」徐銘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當前,全世界的專家學者都公認分娩鎮痛是安全有效的,不僅可以解除產痛帶來的危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女性對生育的恐懼心理。
分娩鎮痛,又被稱為無痛分娩。早在1847年,英國人辛普森就用麻醉劑乙醚和哥羅芳開啟了世界上首例無痛分娩的嘗試。1853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也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無痛分娩。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無痛分娩已經逐步成為美歐等國普遍推廣的產科工作。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英國產婦的無痛分娩率已高達90%以上,美國已超過80%,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無痛分娩率也已達到或超過50%。
相比之下,國內的無痛分娩則起步較晚。儘管中國的第一台無痛分娩手術是在1963年完成,但直至2000年前後,這項技術才在國內緩慢推開。徐銘軍記得,在當時,大多產婦和家屬對無痛分娩持質疑的態度,到了2004年我國的分娩鎮痛率還不足1%。
至今,對產婦和嬰兒是否留有後遺症仍是大眾對無痛分娩有所擔憂的點。在前述提及的調研結果中顯示,有21%的受訪者認為打無痛會影響胎兒健康和成長發育,還有21%的受訪者認為打無痛會給孕婦留下後遺症,且這些受訪者中,有36%的人不了解或僅聽說過無痛分娩,存在認知空白。
對於質疑聲,徐銘軍早就「不以為奇」。2008年,他和團隊發起了康樂分娩鎮痛全國推廣計劃,每年去3—4個城市的不同醫院,向醫護人員普及、推廣無痛分娩。在他印象里,開展普及活動的初期,醫護人員中對無痛分娩存有誤解的也不在少數。這些傳統生產觀念下的偏見是分娩鎮痛推廣過程中的最難越過的一道坎。
徐銘軍告訴記者,只要是規範的鎮痛,都不會給腰部帶來特別的後遺症。有些產婦分娩之後,會有腰疼的情況,一般是產婦本身懷孕以後激素分泌發生變化,原本就會產生韌帶鬆弛的情況。而分娩鎮痛的針一般是在後腰進行操作,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會引起腰痛。
「實施分娩鎮痛能夠降低無指征剖宮產比例。」他補充道,全世界的學者一致認可,規範的鎮痛對母親、嬰兒都沒有不良影響,甚至對新生兒還是有好處的。新生兒在宮內生存,主要依靠胎盤血運供氧,打鎮痛會導致胎盤血管產生輕度的擴展,有助於胎盤血供,為胎兒提供足夠的血氧。
人力稀缺的現實困境
在中國無痛分娩推進的進程中,2018年被業內普遍認為是個關鍵節點。這年1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2018—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一定數量的醫院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工作。
通知中還提出,醫院應當為分娩鎮痛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人員、設備設施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調動醫務人員開展分娩鎮痛工作的積極性。
徐銘軍是試點工作專家團隊的一員。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很長的時間裡,分娩鎮痛不僅是產婦的痛點,同時也突出了醫療服務的痛點。這份鼓勵試點無痛分娩的文件發布之前,全國無痛分娩率不足10%。
然而,全國913家醫院無痛分娩試點工作開展4年後,試點醫院整體鎮痛率達53%,綜合性醫院的試點基地,分娩鎮痛的比例已經達到40%以上,在婦幼專科醫院,分娩鎮痛的比例已經達到85%以上。

△ 北京病院的一位麻醉大夫正在為孕婦打「無痛」。
徐銘軍觀察到,隨著試點工作的開展,我國無痛分娩技術愈加成熟,來自傳統觀念的阻礙也逐漸減弱,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生孩子不一定得經歷劇痛」。
但令徐銘軍和專家團隊擔心的是,無痛分娩的開展對麻醉行業的人力需求不小,對於這個原本就人手緊缺的行業來說,「負擔會更重。」他直言,就近幾年國內無痛分娩的情況來看,國內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的差距較為明顯,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實施分娩鎮痛的比例遠高於綜合醫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麻醉醫生的短缺。
擁有10年婦產科從業經驗的溫廷如也對此認同。在她現就職的婦幼私立醫院裡,無痛分娩率達到90%,多數情況下,產婦會自己提出無痛分娩的要求。她介紹,產婦從分娩到結束多則需要20餘小時,時間漫長,而麻醉醫生在為其做鎮痛之後需要持續做留觀工作,就目前公立醫院的麻醉醫生體量來看,「隨時」「24小時」進駐產房的需求很難負荷。
對於稀缺的麻醉醫生,《2017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中給出過數據,2016年中國約有7.66萬麻醉執業(助理)醫師,每萬人擁有的麻醉醫生僅為0.5人。而美國和英國分別是2.5人和2.8人。多位業內專家曾就此作過測算,目前國內麻醉醫生缺口約30萬人。
溫廷如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人力的稀缺很容易造成無痛分娩全流程的不規範,增加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風險。
除此之外,成本與收益也成了一些綜合醫院緩慢推行無痛分娩的客觀原因。徐銘軍說,儘管現在收費價格有所提高,但對於醫院而言,從投入的麻醉醫生、護士等人員以及他們提供的長時間監護來看,無痛分娩仍是「賠本的業務」。
徐銘軍坦言,開展無痛分娩,最佳管理模式是麻醉科醫師24小時進駐產房。實施分娩鎮痛的產婦越多,麻醉科醫師24小時進駐產房的效能才越高,但這樣的良性循環往往卡在人力不足上。
「中國無痛分娩時代已經到來」
儘管推行過程中的阻礙仍清晰可見,但包括徐銘軍、溫廷如在內的多數專家都認為:如今,「中國的無痛分娩時代」已經到來。
今年8月,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專門提出要擴大分娩鎮痛試點、提升分娩鎮痛水平。在業內看來,這是無痛分娩推廣進程中的積極信號。
徐銘軍說:「無痛分娩不能僅停留在醫學界的討論,還應該有政策和社會媒介的呼籲,這樣才能在社會大眾之間更好地普及開來。」
更為直接的體現是,近幾年,多地衛生部門相繼推出配套措施促進無痛分娩的推廣。其中就包括將無痛分娩的費用納入醫保——這被認為是推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
在前述媒體調研數據中,經濟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無痛分娩的普及。15%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可承擔對無痛分娩普及十分重要,呼籲包括納入醫保、科學普及等多種舉措。

△ 在海南海口,一名男士通過專業儀器體驗女性分娩期間的痛楚。
納入醫保後,無痛分娩的費用能減少多少?以上海為例,今年1月17日起,包括分娩鎮痛在內的48項醫療服務項目正式納入上海市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媒體此前報道顯示,在納入醫療支付之前,原分娩鎮痛價格為2000元,全部自費。納入醫保後,產婦實際支付只要幾百元。
從全國來看,目前,上海、廣州、貴州等地已將分娩鎮痛專項收費納入醫保支付,浙江省則是將分娩鎮痛納入DRGs單獨收費。
徐銘軍告訴記者,目前,國內20多個城市陸續出台分娩鎮痛專項收費標準,部分地區已將其納入醫保,這些都是有益探索。
「納入醫保項目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提高生育險總額或者增加分娩鎮痛醫保專項收費。」若生育險的總額沒有提高,將無痛分娩項目納入醫保就是一句空話。
作為多年的無痛分娩呼籲者,徐銘軍清楚地認識到,分娩鎮痛在國內的發展任重道遠,當前首要任務就是要把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普遍推廣到全國各級醫院,讓我國更多的產婦享有分娩鎮痛。但同時,他也提醒,推廣無痛分娩不能只關注分娩鎮痛率,還應關注分娩鎮痛質量的提升,全面提升我國分娩鎮痛服務能力。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慧
圖片來源:新華網、中新網
責編: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