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在生活中,許多媽媽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是想幫孩子,只不過多提醒了幾句,反而讓孩子嫌棄嘮叨,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是一言不合就會發生矛盾升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這是因為孩子渴望展現自我的獨立,對被媽媽破壞了的獨立自我而啟用的發泄行為。由此可知,恰到好處的界限,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開始。
合適的界限是以豐富的內在資源為基礎的,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抵禦外界的風風雨雨,這就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禦機制」。法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醫師,阿蘭·布拉克尼耶,在其著作《恰到好處的心理界限》一書中,深入地解析了心理學研究中的27種常見防禦機制,通過剖析這些行為的本身,喚醒人們改變內在的力量,更好地保護自我,獲得更健康的心理和自信。
作者在書中指出:人類在生活困境中自我保護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7種最佳的積極有效的防禦機制。
其中包括幽默、積極預期、求助於人、深思熟慮、自我反省、升華、表達自我。
想起我自己之前離職創業時,因為面臨一個從零開始的局面,當時內心很焦慮。後來,在仔細分析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發展,以及行業前景後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職。創業初期,也遇到了場地、銷售、學員不穩等多重難關,好在自己一直積極預期,對未來和自己充滿了信心,不斷地給自己加油打氣,最終一步一個台階走上了正軌。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迷茫、困惑、無奈的時候,運用好這7種積極的防禦機制,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困境,積極前進,獲得快樂和成功。
第二類:獨自默默承受的防禦機制。
每個人都有過孤獨、沉默的時候,我們也常常會在茫然不知的情況下使用這些防禦機制,比如壓抑、逃避、情緒隔離、幻想、自我貶低等。有時,我們面對困難和突發事件還會必須自我扭曲才能擺脫精神的困頓。
我們都渴望成為自己遇見的崇拜的喜愛的人,吸收這個人身上吸引我們的某種特性。青少年時期最容易學習榜樣的力量,如果這時我們能夠做好相關認同、理智化、置換、利他主義的防禦機制,那麼他們將更有勇氣面對成長過程中的矛盾和衝突,獲得更好的成長,並為人生奠定正確的方向。
第三類:由6種邊緣策略組成的防禦機制。
如果啟用前兩類防禦機制失敗後,在面臨爆發或崩潰情形時可以用的最後手段。這些策略有消極對抗、發泄行為、退行行為、心理投射、分裂等,一般會在極端情況下使用,例如難以承受的喪親之痛,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否認深愛之人的逝去。
世界變化無常,我們都想努力生活得更好,學習和了解防禦機制的發展,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下運用這些防禦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構建內在的力量,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做出過激、衝動的行為,更好地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