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反應:
「自從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回到家「窩裡橫」的表現就越來越明顯!」
老師評價她在幼兒園很懂事、很乖
但一回到家只要不順她的意,就摔東西,
大哭大鬧,說髒話!5歲的女孩子,性格太難教了
孩子才1歲,帶到外面就很膽小
但一回到家不依著他就發脾氣,想幹嘛幹嘛
有時我都想動手打他
我家大寶就這樣,在家裡巨橫!
出了門幾個月大的嬰兒都能欺負她,太無語了
而大人面對這種狀態往往束手無策,甚至心裡會這麼想:
這孩子小小年紀,咋就兩面派啊?真的累,咋教育都不行
每次看見他在外面受欺負,我都在旁邊氣的急死!太沒用了
這麼弱的性格一點也不好,也不知道到底跟誰學的?
跟誰學的?今天我可得為孩子說句公道話!!
01父母就是「窩裡橫」,娃言傳身教學來的
窩裡橫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災難的點就在於這類爸媽,總愛把矛頭指向孩子,責罵孩子沒用,卻從不反思自己!
前不久《幸福到萬家》裡面那對「窩裡橫」的父子,就是典型的例子。(氣得我手發抖)
在兒子王慶來的婚禮上,同村人鬧婚鬧得非常嚴重,有人甚至把他妻子妹妹的衣服都給扯了!
這時王慶來表現得十分軟弱無能,他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根本不敢向扯衣服的人吭一聲,也沒有想辦法幫忙解圍,而是選擇忍讓,沉默,任由自己的小姨子被欺負。
而妻子咽不下這口氣,拿起板凳照著那人頭上就是一陣猛砸!
沒想到岳父王友德卻說:
「你知道你剛才砸的是誰嗎?」
(那人是村上有權有勢,能隻手遮天的大戶人家)
不得已王友德老兩口去對方家道歉,結果氣人的一幕來了:
還沒走到門口,岳父就慫了,躲在老婆後面。要不是老婆開口,他一個字都說不出口。一個簡單的側身讓位動作,充分暴露了他真實的「外面慫」性格。遇到事毫無主見,只想像只鴕鳥一樣躲在沙子里。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孩子正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家長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強制孩子去做改變,還整天責怪,那真的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比如這位媽媽:
明明討厭孩子慫,希望孩子受到欺負能還手
但卻承認自己也是個窩裡橫,孩子就隨她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絕對不能只針對孩子一個人,家長自身的榜樣力量是最不容忽視的。
02一種家庭環境讓孩子主動變成「窩裡橫」
除了家長本身的問題外,更多時候是「全家人的教育不統一」導致!
這種現象特別容易出現在有老人帶娃的家庭:
有一個粉絲就曾留言說:
@Amy 5分鐘前:
有一次孩子做錯事被我打了手掌心,他自己覺得委屈就哭了。然後他奶奶走了過來,用力在我肩膀上拍打了一下說:「打媽媽、打媽媽!」。
雖然那會兒孩子才2歲多,但是從那次開始就記住了,我只要不同意他做危險的事情(比如:自己用插頭去插插座)他就走過來打我說:奶奶教我打媽媽的。
後來我火大了,懟他奶奶說:「孩子小時候我手都抱出了腱鞘炎,你都不願意抱他一下!現在我教我孩子時你來跟我對著干,在孩子面前裝好人?請你以後在我教孩子時不要插手,不然我不會對你客氣的!」
這些跟我作對的事情,數不勝數。比如:孩子大聲尖叫,我說尖叫嗓子會廢掉,他奶奶說沒事,尖叫鍛煉肺活量。孩子學他爸爸罵人,我不允許,她說你罵奶奶沒事的,我說罵任何人都不行!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全家人的教育不統一」導致孩子容易窩裡橫的案例。
老人帶娃,往往會有一些過度寵愛的行為。而這麼做就會破壞規則,讓孩子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自己有靠山。
在無底線溺愛的狀態下,那麼孩子在家如何發脾氣,如何撒野,如何當大王就都是被默認允許的。
解決方式:統一育兒原則
要讓孩子明白凡事都是有規則的,家裡也不例外。這樣去幼兒園這種有規則有制度的地方,也能更快速地適應,不會變成兩面派!
- 打罵大人、不尊重長輩——堅決不允許!孩子但凡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一定要態度嚴肅地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撒潑打滾、非要買玩具——我們去商場前先和孩子約定好,只買一個玩具,或者繞開玩具區,從根本上杜絕誘惑。
在主要以老人照看孩子為主的家庭中,父母平時要多和長輩溝通,家人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儘可能保持一致。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界限,也不會因為有人護著他,一再嘗試突破大人的忍耐底線了。
03孩子初入社會不懂得如何社交
窩裡橫解決了,咱外面慫的原因也要找到。
對於孩子來說,家就是一個「舒適圈」。在家裡哭鬧、撒潑、打滾都可以被保護,但在外面可就不靈了。
所以一旦離開家裡這個「舒適圈」,忽然闖入外面的世界會感到陌生,自然想要逃避。同時他也還沒有學會怎麼和別人交往,不清楚如何入手,所以內心很不安,表現出很慫的狀態。
這時需要我們家長進行社交引導。
①順應孩子的節奏
儘可能多帶孩子外出,讓孩子去接觸更多的人和新鮮的事物,學會適應新的環境。
1、先觀察模仿:可以帶著孩子先在旁邊觀察,看到別的小朋友是如何交往、交流的,模仿也是學習的一步。當孩子對周圍的人或事有了足夠的了解,很可能就會萌出想要參與進去的慾望。
2、再適當地推一把:比如,根據孩子感興趣或擅長的領域,為他尋找能夠表現的機會,這就需要家長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才行。不要用我們的想法去強行要求孩子必須做到什麼地步,而是要順應孩子自己的節奏。盲目助推,可能適得其反↓↓↓
助推時記得鼓勵孩子「你一定可以」「你很棒」等等,他很可能會在你的引導下勇敢地「往前邁出一步」!
②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在外面看起來特別小心翼翼時,大家千萬不要急於去改變他,要求他「大方」。比如:
見到你認識的人,就逼著孩子必須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
要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不然就是不合群。
強迫孩子做一些你認為鍛煉社交能力的事情,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山大,很可能會適得其反,讓他更加害怕社交,不敢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的效果,我們就下意識地給孩子貼上「沒禮貌」「膽子小」「不聽話」「不大方」等標籤,這樣也是不對的。
在你給孩子貼標籤的過程中,孩子反覆接受到這樣的心理暗示,真的會以為自己就是不聽話、沒禮貌、膽小,會影響孩子以後性格的發展。
所以說,讓孩子不再害怕陌生環境,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他的心理,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好的標籤,然後才能讓他放下懼怕心理,嘗試著社交,不再慫。
最後我想說,其實不管是「窩裡橫」還是「外面慫」都不像感冒生病一樣,對症用藥就能好,育兒問題更多的需要有耐心的慢慢引導,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
請大家要相信,孩子是時間的禮物,你付出的愛和時間是不會被辜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