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2022年09月03日23:10:07 育兒 1596

父親,應該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給他最好的陪伴和教育,是每位父親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 | 土豆媽

李安導演曾說:

「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得到他們的尊敬。


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你要達到某一個標準,這個是讓我不懈怠的一個原因。」

並不是生理上做了父親,孩子就天然會親你愛你敬你。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好父親?

人民日報曾給出了10個建議,值得分享給所有爸爸,收藏起來反覆閱讀。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當好父親的第一步,就是做孩子童年的玩伴,理解他的天馬行空,欣賞他的天真浪漫。

豐子愷有七個子女,個個出類拔萃。

從小他就喜歡陪孩子玩,世人眼中很多「熊孩子行徑」,在他眼裡卻是孩子獨樹一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房子的屋頂可以要求拆去,方便看飛機;


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飛蝴蝶,只為了遊玩;


光腳凳子也需要給它穿上鞋子……

他不會去干涉孩子的「胡鬧」、不會去提醒孩子「要小心」。

相反,他會彎下腰,走進孩子的世界,陪他玩陪他瘋。

這不是放縱,而是寓教於樂的智慧。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童年時期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他們的日常活動,也是教育他們的最佳途徑。

陪孩子玩耍時,父親獨有的冒險精神和探索精神,能釋放孩子天性,激發孩子探索欲,喚醒孩子更多可能性。

一個沒大沒小,充滿童心童趣的父親,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一位父親喜歡喝酒,並且每天都會去鎮上的酒館喝一杯。

有一天下著鵝毛大雪,他照常走向了酒館。

忽然,他發現身後好像有人跟著他。

回頭一看,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自己的腳印跟了過來,還特別興奮地說:「爸爸,這雪多厚呀,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在走呢!」

兒子的話讓他心頭一振,從那天起,他再也不去酒館喝酒了,而是走進了鎮上的圖書館看書。

很多教育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大人。

你每天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收穫的也會是一個躺著玩手機、刷視頻的孩子。

你每天早晨不起半夜不睡,收穫的也會是一個晝夜顛倒、蹉跎歲月的孩子。

努力做一個學習型的父親吧,因為榜樣比訓斥更有效。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孩子最初的榜樣。

父親的堅韌、頑強、責任感,這每一個標籤,都會成為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就像董宇輝,從無人問津,到全網爆火,他曾多次感謝父親。

「我變得越來越像他了,是父親影響了我的價值觀。」

在他眼裡,農民出身的父親,彷彿一位智者,引領他走過無數至暗時刻。

當他崩潰時,他告誡自己:我不能玻璃心,父親受過的苦比我多得多,他都沒有抱怨,我也沒有資格。

當他想要放棄時,他暗示自己:父親提著鋤頭還在看書,我有什麼理由沮喪抱怨呢?

父親的勤勞樸素、堅忍樂觀,給了他不屈不撓的鬥志、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永不言棄的決心。

父親的愛,蘊藏著巨大的勇氣和力量。

父親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和示範。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有一種父親,只會對孩子發號施令,以大人的姿態壓制孩子。

「我是你爸,你什麼都要聽我的!」


「你個小孩子懂什麼?」

汪曾祺曾經嚴厲批判過:

「一個想用自己的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


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做到和平相處,父母教人敬畏的同時,也要平等相待。」

若孩子躲你、怕你,提到你就瑟瑟發抖,遇事也不敢告訴你,那你絕對稱不上是好父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

不妨多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想法,回應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

唯有如此,孩子才會親近你、尊重你、敬畏你,和你有說不完的心裡話。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一個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故意不寫作業、和老師頂嘴、甚至逃學。

有一天在網吧被父親抓包,意外的是父親沒打沒罵,只是把他帶回了家,說了一句「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爸爸!我知道問題出在我的身上。」

從那天起,父親改變了作息,堅持每天親自接送孩子。

若干年後,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

父親的耐心、溫暖和善意,把一個叛逆難管的孩子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李玫瑾曾經強調過,父親一定要「慈」。

因為父親是有力量的,父親慈愛,孩子認為是有人撐著的,天塌不下來。

她還指出,父親的慈愛要給孩子兩種感覺:

要給孩子一種胸襟。告訴他這個事兒眼前看是個大事,回過頭看沒什麼大不了。

我有力量,但是我不隨便濫用,和孩子是朋友一樣的感覺。給孩子建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把孩子當成「學生」的父親,是頑固的父親,是不懂得成長的父親。

當孩子說天空是粉色時,就急著糾正;

當孩子弄得一身泥土時,就趕忙阻止;

當孩子覺得貓和老鼠是朋友時,就罵他幼稚。

許多父親,總是高高在上,企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指揮孩子、控制孩子。

卻不知,一個父親若沒有謙卑的心態,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最好的父親,都是以子為師。

就像心理學家皮耶羅·費魯奇所說:

「為人父母,你是被賦予照顧一個孩子的特權,以及再次成長的可能。」

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孩子的問題,不帶著標準答案去禁錮孩子的思想,承認自己的不足,看見孩子的優勢,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父親。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網上有一段父子三人對話視頻,堪稱父親正面管教的優秀範例。

事情的起因是哥哥作業沒做好,被媽媽批評了。

兩兄弟不服管教,認為是媽媽有錯在先,於是找到爸爸那裡告狀。

孩子如此頑皮難管,爸爸沒有粗暴地呵斥打罵,而是以理服人:

「事情總有前因後果,你們事情沒做好媽媽才發火的。」


「每個人都有不願意做的事,如果都不做那社會就亂套了。」


「交警叔叔願意站在馬路上吃尾氣嗎?醫護人員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不會害怕嗎?但他們還都義無反顧。」

……

擺事實、講道理,有條不紊地和孩子分析,直到孩子心服口服。

好的父親,都懂得循循善誘,讓孩子明事理、辨是非。

好的教育,都是在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教會孩子做事做人的道理和準則。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曾講過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

有天傍晚,他在北京的街頭打計程車。

司機是個中年人,看起來心情不錯,兩人便聊了起來。

司機一聽孫雲曉是做兒童教育的,表情很詫異:「老爺們搞什麼兒童教育啊?」

孫雲曉得知他有一個9歲的女兒,就反問他「你不管孩子的教育嗎?」

誰知他不以為然地「嗨」了一聲:「教育孩子是他媽的事,我就管掙錢就行了。」

這位父親,恰恰就是中國多數缺席父親的形象縮影。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過:人生90%的短板,是來自父愛缺席。

請每一位爸爸,務必重視起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讓他感受到被愛、被重視。

孩子的生日,請一起慶祝;

孩子的表演,請為他鼓掌;

孩子的運動會,請陪他去參加。

父親是決定孩子性格、奠定孩子人生軌跡的那個人,父教不可缺失也不能替代。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者,曾對17000個嬰兒進行了11年的跟蹤調查。

結果表明: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往往更聰明,精力更旺盛,也更善於交際。

再豐厚的物質,也代替不了爸爸的作用;

再能幹的媽媽,也代替不了爸爸的角色。

教育孩子,並沒有什麼高明的技巧,不過就是愛與陪伴。

不要以為這些小事無足輕重,那關係著孩子一輩子的幸福與前途。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家曾經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

同樣一句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

父親的嘴,就是孩子的路。

你若給孩子的是打擊、是批評、是指責,孩子註定一路滿是荊棘與黑暗。

你若給孩子的是鼓勵、是讚揚、是肯定,孩子往往一路收穫鮮花和光明。

人民日報: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天天要聞

有人說,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做了父親,你就必須得負責到底。

一個好父親,能做到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

一個好父親,能懂得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

一個好父親,會努力栽培自己做兒女的榜樣。

再忙碌的父親,也要努力成為好父親,做好孩子的領路人。

點個「贊吧」,分享給所有爸爸,共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