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情緒負責的3步驟

2022年07月15日01:08:29 育兒 1850



這樣的情緒糾結,甚至美其名為「善解人意」和「體貼」,其實已經失去了情緒界限。我們已經跨界去干預別人的情緒。我們經常聽到:


你再不乖,媽媽就生氣了!

(你弄媽媽生氣,是你不對哦!)


你怎麼可以讓父母失望!

(好孩子是要滿足父母的期望)


你不要像爸爸那樣,讓我難過啊!

(你不可以讓媽媽難過,你要為媽媽的難過負責!)


你這麼做,爸爸很生氣,以後不要這麼做了!

(我不這麼做,是為了不讓你生氣!?)


你不用我的方式回應我,你就是不尊重我!

(我需要變成你期待樣子,你情感才會被撫慰,才感覺被尊重?)我們教養竟然無意識地暗示著我們需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需要滿足重要他人的期待和照顧他們的情緒。


於是乎,我們誤認為情緒是需要「別人」負責的,他人需要諒解我的情緒,我更是要面面俱到照顧他人的情緒。「讓別人有情緒,我就是不好的,我就是不被喜歡的,我會有危險的。」,這樣的信念深固內心。這樣的我們那裡可能不害怕權威?哪裡可能有勇氣面對真實和他人情緒?哪裡可能安頓了自己而自在溝通對話?

沒有覺察和重新選擇,這樣的「情緒糾結」或「勒索」的模式將繼續傳承和強化,讓自己和他人無限受苦。所以,要真正面對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必定從情緒負責開始:允許他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邀請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情緒負責的三步驟:

1. 歸還:歸還他人需要為自己情緒負責的部分,而自己也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設立清楚的界限。哪怕,他們是你的父母。

2. 認清與站穩:除非是你有「惡意」地傷害、攻擊、羞辱和無視,否則他人的情緒不是你的錯。

謹記,他人的情緒,不是你的錯。

如果真的想要負責,你頂多能對他負責5%的情緒,而他自己需要負責全部的95%的情緒。(因為人是有限制的,我們無法完全照顧或撫慰他人的感受。在有限的情況下,需以照顧自己的情緒為優先。)

3. 尊重他人經歷情緒的權利: 允許自己和他人經歷情緒和理解情緒。

學習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需要,學習承接情緒,學習適當地用語言表達。通過經歷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生命有承擔和負責的歷練。也允許他人擁有經歷情緒的權利和過程,讓他也擁有情緒承擔和成長的歷程。

他人的情緒糾結模式想要投射在我們身上,我們有時只能拉開距離,不再和他玩「拯救者」,「受害者」與「迫害者」的遊戲。

當你學會情緒負責,你不是變得冷漠無情。而是,能放鬆下來,帶著愛,去理解眼前這個人的情緒和感受,同時更加重視自己的狀態和感受。


為情緒負責的3步驟 - 天天要聞

他人的情緒,我們只需要看見, 不需要背負。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跟著小嘉帶娃「好City」!暑期研學寶藏點位已整理,請收好~ - 天天要聞

跟著小嘉帶娃「好City」!暑期研學寶藏點位已整理,請收好~

@屏幕前的寶爸寶媽暑假已至神獸們的#出行計劃#安排好了嗎?生活在嘉定,不必捨近求遠家門口特色暑期研學點位已就位游有所樂、研有所悟、學有所獲趕緊帶孩子來打卡,走起~01開啟藝術研學之旅秦古美術館想開啟一場藝術的對話嗎?暑假期間,上海秦古美術館將定期舉辦各類展覽、講座、繪瓷等活動,以二十四節氣為序,專設「詩韻...
泛濫、沒有原則的愛,讓孩子失去了未來 - 天天要聞

泛濫、沒有原則的愛,讓孩子失去了未來

最近,各地「天價補課、低分成績」的新聞在各種媒介上頻傳,讓大家頗有說辭。對於補課,我的觀點是「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必要花錢補課的,尤其是自己不願意補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100%沒有必要」!可能家長覺得不補課,孩子就這樣放棄了嗎?我說這一時期放棄
家裡有三物,子女難出頭:這些東西,很可能毀掉子女的前途 - 天天要聞

家裡有三物,子女難出頭:這些東西,很可能毀掉子女的前途

在許多家庭中,孩子成長的腳步彷彿是父母心中永恆的榮譽勳章,它能讓雙親因自豪而愉悅,甚至可以在他們的晚年生活中提供堅實的依靠。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社交圈子也會因孩子的成就而擴展,成為他們可以向他人炫耀的資本。畢竟,培養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是許
小學老師讓家長打掃衛生被調崗,別總把家長當成免費「臨時工」 - 天天要聞

小學老師讓家長打掃衛生被調崗,別總把家長當成免費「臨時工」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近日,有家長發視頻稱,遼寧丹東實驗小學新區分校一老師為迎接檢查,在家長群內要求家長放學後到校幫忙打掃衛生。因無人報名惱羞成怒,放話「以後學生成績與我無關」。7月1日,記者以市民身份致電丹東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校方已與該班級家長進行溝通,對涉事老師批評教育,暫停工作,調離崗位。(...
父母犧牲自我,孩子承受重壓:愛的誤區 - 天天要聞

父母犧牲自我,孩子承受重壓:愛的誤區

#頭條創作挑戰賽#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一位平凡奶奶的日常生活片段意外掀起波瀾。鏡頭下,她滿懷愛意地記錄著為孫子準備餐食的日常,卻在對話間觸及了一個深刻的社會議題。「我忍著酷暑,不開冷氣,只為將飯菜備好。」奶奶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期待,試圖以此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