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學了」實際上,讓學習變得痛苦的,是大人的做法

2022年06月30日09:50:02 育兒 1816


「上學有什麼好!太痛苦了,我不想學了。」秋季馬上要上四年的毛毛突然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那毛毛,你覺得上學的時候,是有哪些事情讓你不開心的?」

「從小到大,我媽總拿我跟隔壁家的樂樂比,出生比他晚一個小時,個子不如他高,性格沒有他好,成績也不如他,」

你看實際上,學習並不痛苦。

「我不想學了」實際上,讓學習變得痛苦的,是大人的做法 - 天天要聞

讓學習變得痛苦的,是大人的做法。

還記得孩子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嗎?

兩三歲的時候,總是追著你問「這是什麼」」為什麼「,活脫脫的一個好奇寶寶,腦子裡總有「十萬個為什麼」。每個孩子天性都對世界充滿好奇,可是學習新知識帶來的樂趣,逐漸被繁重的功課所擠壓。

原本內心那股「我想知道」、「我感興趣」的自發動力,開始被父母或學校以各種考試成績、英語等級、奧數競賽名次所替代。

當外部評價被當做為什麼學習的參考坐標,「為自己而學」變成了「為成績而學」,內心的期待也隨之降低。

時常跟孩子講條件的父母,就像故事中的老人,而承諾給孩子的「金錢獎勵」就像我們應允給孩子的精神or物質獎懲。

被外部獎勵所操縱的孩子,很難有內在驅動力。

一旦獎勵消失,動力也就消失了。

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隨機抽調一批學生,去單獨解有趣的智力難題——

第一階段:

所有大學生在解題時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

把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大學生做對一道題,給1美元獎勵,另一組大學生仍然像原來那樣做題,沒有獎勵;

第三階段:

研究者讓大家先自由休息,再觀察在自由休息的時間裡,哪組大學生會繼續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結果:只有剛才沒有獎勵的那組大學生才會在休息時間去解題。

「我不想學了」實際上,讓學習變得痛苦的,是大人的做法 - 天天要聞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吸引力。

作業寫得快,獎勵一塊巧克力;考試進步10分,獎勵100塊;奧數比賽得獎了,獎勵一次旅遊……

生活中,很多家長在以這樣的方式來讚賞孩子。

不可否認,物質獎勵帶來的激勵,會讓孩子短期內改變,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時間一長,獎勵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

就像一頓期盼已久的大餐,心心念念了許久,終於吃上了。

第一次吃,大快朵頤,歡喜萬分。如果天天吃,就會生膩,久而久之,會嫌棄。

家長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用心良苦,非但沒有給孩子帶來正向的引導,反而消減掉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你是那一刻對孩子失望的,看完網友的回復,太扎心了 - 天天要聞

你是那一刻對孩子失望的,看完網友的回復,太扎心了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的寶,給予了全部的愛,寄託了全部的希望。孩子做到什麼程度,能讓父母失望。#微頭條首發挑戰賽#​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就因為不能看手機,就要平靜的殺死他的媽媽。這孩子經歷了什麼,還是天生壞坯子?真不相信會有這種孩子,父母家庭破
82年正月初二姑姑帶全家來拜年,奶奶閉門不見母親用一招讓她開門 - 天天要聞

82年正月初二姑姑帶全家來拜年,奶奶閉門不見母親用一招讓她開門

在1982年的春節前夕,李家的每個角落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表面下,卻暗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糾葛。周老太,家中的長輩,因一場陳年舊怨,與兒媳王莉之間築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每當家庭聚會,這道鴻溝便如同隱形的存在,讓歡樂的氛圍中多了一絲尷尬與緊
「邁巴赫少爺」朱也天意外帶火了爺爺朱炳仁,朱炳仁書法書畫互融 - 天天要聞

「邁巴赫少爺」朱也天意外帶火了爺爺朱炳仁,朱炳仁書法書畫互融

最近一段又一段的小視頻,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這位「邁巴赫少爺」,不過這次讓我們感到驚艷的是他的高考成績,700分的高考分數,讓人眼前一亮,這不僅是一位家世顯赫少爺,也是一位出色的學霸,沒曾想,網友朋友卻透露出他的家境,其爺爺就是著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這兩
李連杰赴藏為文玩店站台,戴天價佛珠引非議,被嘲是大冤種 - 天天要聞

李連杰赴藏為文玩店站台,戴天價佛珠引非議,被嘲是大冤種

眾所周知,已經息影多年的李連杰,如今最大的樂趣主要跟佛有關,日前他一家四口在尼泊爾閉關修行結束後,他就帶上兩個女兒到拉薩朝聖,除了拜訪一座座寺廟,此行還到訪多家文玩店。眾所周知,文玩領域水很深,所以李連杰此行引來不少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