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孩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大錯,為什麼父母還是會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是父母「心理容量」較小的緣故。@傻妹讀書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在盛怒之下,大部分都會這樣吼叫:
- 吵什麼吵,我累死了,別來煩我;
- 說過多少遍,叫你把玩具收拾好,你的耳朵跑哪兒去了;
- 你什麼時候學會狡辯了?我養你這麼大是叫你來頂嘴的嗎?
- 我想著就是離他越遠越好,煩死了,和他們講道理實在太難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許會我們可以給自己找到很多的理由:我就是這樣的暴脾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想控制自己的脾氣,就是控制不住;讓他吃點苦頭可以給孩子長點記性。
可是,面對我們的情緒失控和大叫大嚷,孩子哭得一片狼藉,讓孩子來為父母的錯誤買單,真的可以嗎?
知乎上很多家長都在尋求解決辦法的帖子:「不耐煩時吼了孩子,該如何補救和道歉?」「有沒有控制媽媽不發火的辦法?」「每天都吼孩子,吼完了就後悔、自責。」「到底還是沒忍住,看到孩子又犯同樣的錯誤,真的無法容忍。」吼了悔,悔了吼,彷彿一個死循環,讓孩子和父母失去了聯接。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不嚇到孩子,又不氣瘋父母呢?這就要了解「心理容量」。因此,本文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 什麼是心理容量?它的影響因素具體有哪些?
- 心理容量變小而誘發的「憤怒機制」,它真正的源頭在哪裡?
- 父母自我照顧的「三口井」帶你走出「心理容量」變小的困境,繼續給愛於孩子。
01、你知道「心理容量」影響著你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嗎?來了解一下影響心理容量的三大因素
什麼是「心理容量」呢?
「心理容量」是管理心理學中的名詞,它指的是人所能承受的心理負荷,人的心理容量是有一 定限度的,當外界刺激 (J 心理衝擊 ) 超過一定限度時會產生心理突變, 這個原理稱為心理容量原理。
心理容量是具有彈性的。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當音樂老師的媽媽下班回家,白天她開了一場家長會,排練了兩2個小時的合唱,和同學們交流了運動會開幕式想法,中午的班主任例會,下午的教研,外加一天5節大課,此時,一進門,你想她最想幹嘛?當然是休息!此時,如果孩子們纏著媽媽講故事,玩遊戲,她可能就會極度不耐煩,甚至發火,此時,她的心理容量就比較小。
為了更好地理解什麼是「心理容量」,我們先來看看「心理容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大體上有三個影響因素:
- 壓力水平
- 知識水平
- 健康水平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三個因素是如何影響心理容量的。
①壓力水平:影響心理容量的因素之一,兩者之間呈反比關係
壓力水平通俗點講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壓力水平越高,會造成心理容量越小。當我們承受巨大的壓力,並且希望可以成為「完美媽媽」時,就特別容易遭受一段和孩子「拉鋸式」戰爭的艱難狀。
有朋友向我求助,自從有了小孩,她已經有八年沒有出去玩了,我問她在忙些什麼,她回答「工作忙,帶娃忙,老公異地」。我問她「你現在最需要是不是有自己的空間和一點自由時光?她回答「是的,但是如果有了自己的空間,就覺得沒什麼事情做。」我讓她嘗試梳理下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一有空就去做這些事,這樣會滋養到你自己的。比如想做5件小事?朋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想吃一餐沒有小孩干擾的飯。於是,就有了一頓我們周末的火鍋派對。
後來跟我反饋說特別開心,太解壓了,也好久沒有這麼爽過了,而且好像自己這麼出去瀟洒一下,放飛一下回來,再面對孩子時也更有力量,也更溫柔,更有精力繼續跟孩子鬥智斗勇。
可見,心理容量和壓力水平呈現反比。
②知識水平:不斷學習,心理容量也會隨之增長
知識水平既包括儲備知識水平的多少,也包括運用知識水平的能力。很多女性在做了媽媽以後,都選擇了全職帶孩子,她們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卻忽視了自身的學習成長,她們的育兒理念依然停留在單純、狹窄的「原始層面」,尤其是從老一輩人那裡習得的育兒法則,他們對怎樣進行心理調節、排除憂慮、培養意志,以及恰當調解親子關係等方面的知識則相當貧乏。
也有一些媽媽,面對著碎片化文章里提出的各種販賣焦慮的育兒聖經,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鑒別,在面對孩子這個活生生個體的時候,他們無所適從。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寫道:
發展是持續終生的,不存在一個對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響的年齡階段,每個階段發生的變化對未來發展變化的路徑有同等重要的影響。
因此,這部分處於學習焦慮區的媽媽們,逐步會認識到,學習知識本身,不會讓問題全部消失。人,就是在不斷地追尋問題並解決問題中,才學會成長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讓你懂得正確的方向在哪裡,而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③健康水平:身體本身的健康狀況一定程度上會反映在心理上
健康,指的是身心的健康,想起之前在一本書上看過的一句話:
「自己是無法真正被傷害的,那些被壓抑和扭曲的能量,會以另外畸形方式爆發出來。你的健康水平越是低下,這種向外發散的方式爆發力越強。」
跟孩子發脾氣的父母們,有很多未必真的是脾氣多麼暴躁,也許是因為身體不適,也許是內心情緒垃圾堆積,而不自知。裝滿了垃圾的身體,是沒有辦法騰出手來迎接禮物的,更無法照顧到孩子的需求。
總之,心理容量事實上指的就是我們數落孩子的時候,常常是因為內在空間滿了,就像一杯水,如果我們自己這杯水是空的,那真的是給不出來的,所以會莫名的就是會炸掉。除了以上三個因素,周圍環境,社會的,家庭的,生活的等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父母們的「心理容量。
但是,無論是哪種,對孩子或多或少造成了傷害。心理容量小的父母,他們培養出的孩子要麼「性格懦弱,缺乏安全感」,要麼缺乏決斷力,做事優柔寡斷」,要麼「稍遇不順就亂髮脾氣」,要麼「見他人臉色行事,學會了討好」。那麼,心理容量變小背後的運行機制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憤怒機制」。
02、心理容量縮小誘發父母的「憤怒」,給孩子帶來了哪些影響?家長要認知到自己大吼大叫背後的原因。
古語有云「惱羞成怒」,指的就是,當我們表現為憤怒時候,是「惱」和「羞」引起的。這個成語在這裡用來形容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合適的。當我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憤怒的時候,往往背後是惱和羞,憤怒是一種讓我們感覺到特別有力量地情緒發泄。
但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勞拉說過:
永遠不要打孩子,不要罵孩子,不要斥責孩子,不要威脅孩子。沒有孩子應該被吼叫,被斥責,盛怒之下的我們,「大吼」不是唯一的出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神經網路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意味著選擇。「憤怒」就是個「雙向開關」,如果我們選擇「打開」按鈕,讓我們的身體和情緒處於「要麼你贏,要麼我輸」的戰鬥狀態,孩子就會永遠如同我們的敵人。但是,當我們看到靜下心來,仔細探尋「憤怒的來源」時,我們會有別樣的體驗。下面,我就來講講其中的三種因素:
- 家長憤怒的背後,一定有某種訴求
- 憤怒的背後,是家長無法掌控的現實
- 憤怒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下面就這三方面我來作一一分析:
①憤怒的背後,一定有某種訴求
同事老Z告訴我,她昨天晚上想吃爆米花,而且一定要是電影院里的那款。老Z打電話給還沒有下班的兒子,希望他可以在下班路過的時候帶一桶回家。但是,兒子忘記了買爆米花一事,推門進家,兩手空空的。老Z開始的時候是失望,然後情緒變得激動起來,憤怒地指責兒子「你叫我買什麼,我都滿足你,為什麼媽媽讓你買這麼點小東西,你都忘記了呢?」然後走進廚房,揉了一晚上的麵糰發泄怨氣。
老Z的懊惱從表面上看是「一桶沒有被帶回家的爆米花」,實際上是一種內心渴望被「關愛」想訴求。同樣,孩子希望大人們能夠聽他們說話,在嘗試了很多種方法都顯示失敗後,他們開始歇斯底里地大聲說話,甚至可能「大吵大鬧」,這是希望被回應被關注的一種訴求。如果被看到了,「憤怒」就無處萌生了,反之,則愈演愈烈。因此,憤怒的背後一定藏著一些我們無法面對的情緒,同時還有訴求。
②憤怒的背後,是你無法掌控的現實的無奈
妞妞的媽媽希望孩子可以報書法班,每天花上2個小時練字,讓妞媽非常安心。但是妞妞不樂意,她更喜歡的是輪滑,她享受那種飛一般的感覺,所以,每當媽媽讓妞妞去書房練字的時候,妞妞一會上廁所,一會摺紙,終於,媽媽安奈不住內心的怒火,對妞妞大吼「都喊了你幾遍了,你怎麼還在這裡晃蕩,還不快去練字」。妞妞心不在焉地應了一聲,又自顧做自己的手工了。
當我們對孩子有特別高的期望:練一手漂亮的書法,但是孩子卻不樂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那一刻期望落空了。那一刻,我們對孩子未來有了深深的焦慮感,怕寫字不端正影響考試成績,又對孩子的無動於衷表示無奈,還有對無法讓妞妞聽自己的話感到失落。總之,在我們發出指令的那瞬間,孩子並沒有按照指令去行為,我們會有一種控制失敗的挫折感,之後,憤怒就滋生了。
③憤怒能準確顯示我們卡住的地方,以及我們緊抓不放的信念或恐懼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埃亞爾.溫特在《狡猾的情感》說過:
憤怒能增加你談判的籌碼,憤怒能夠讓我們嗅出散發著的「威脅」的氣息,我們可以試圖抓住自己的信念,它更有助於理性決策。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很多單身一族很怕過年,因為一回到家,身邊是八大姑七大姨就會來詢問「你哪裡工作啊」,「什麼時候打算結婚啊」,「什麼時候生孩子啊」,如果此時,你可以明晰地辨別出內心的不快,或著你發現自己被問及這些事情的時候存在「結婚恐懼」,此刻,正是你需要和那些人確定界限的時候。憤怒會讓你明白,你的信念在哪裡,恐懼在何方,底線又是什麼。
總之,憤怒可能是因為某種訴求,某種無法掌控的現實,又或者是內在恐懼的能量,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阻撓了愛的能量流動。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才可以走出憤怒的困境讓愛自由流動起來呢?在這裡,擴大「心理容量」可以幫到你。
03、既然意識到大吼大叫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過錯,而是因為父母心理容量問題。那麼父母要怎樣來擴大自己的「心理容量」呢?
台灣心理諮詢師哈克在《讓愛成為一種能力》里有一個很棒的見解:
沒學會暖自己的心之前,不要進入婚姻。
用在父母的自我照顧上也特別合適,他認為,當我們面對情緒刺激,尤其是憤怒的時候,不要急於採取行動,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可以有助於我們走出選擇困境,讓自己的身心回復平靜。這種內心的平靜,可以確保我們的決策明智,並且充滿愛心。
在這裡,關於如何走出「心理容量」變小的困境,我提供3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 「三口井」法
- 「特別時光法」
- 「話語引導」法
這看起來比較複雜,但其實每個方法都有簡單的技巧和步驟,下面我來一一說明:
①「三口井」法,讓生命得以滋養,心理容器得以擴充能量
什麼是「三口井」法呢?
簡單來說,每個人都需要三口井:一口「家庭井」,能安放我們心靈的棲息地;一口「交際井」,為我們的人生添磚加瓦;最後一口「愛好井」,伴隨你一生的甘霖,陪你走到生命的終點。這三口井,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必要籌碼,就如同挖下人生這三口井。
第一口井:自己,父母,伴侶和孩子第二口井:發掘朋友圈寶藏第三口井:找到擅長的領域、專長或興趣
那麼,要怎麼挖好這三口井呢?我們不妨試著問自己3個問題:
- Q1:仔細看看你的三口井各在哪裡?
- Q2:給三口井排個序,你會怎麼排序?
- Q3:三口井什麼樣的溫度?而你現在最有力氣去溫哪一口井?
《我家那閨女》中,我印象最深的是PAPI醬的那個觀點——「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行榜」,Papi給出的排序是:1、自己;2、伴侶;3、孩子;4:父母。同樣的,你也可以問問自己,在這三口井中,沒口在你人生中的位置在哪裡。你可以多做什麼或少做什麼,好讓這樣的一口井給你帶來更多滋養?
只要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伴侶這口井,超容易乾涸,伴侶關係會卡住,是必然,也是愛的本質之一吧,伴侶關係卡住了,難以脫困,也是常態。因為伴侶這口井,太容易乾枯,更需要經營另外兩口井。好好經營另外兩口井,是成年以後的重要功課,它能讓生命得以滋養,心理容器得以擴充能量。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小玲是一個全職媽媽,每天早上,準備一頓豐盛的早餐,做一份拿手的烘焙,在帶孩子之餘,總會騰出一點時間可以和老公二人世界,或者看個電影,或者去約個小會,她也會閨蜜出去happy,K個歌,逛個商場,美個發,讓自己放鬆下來,讓她每天看起來活力四射。在她看來,好好收拾自己一下,不是為了「美」給老公看,而是為了自己有自信,心情好。
從上面這個例子里不難發現,小玲很好的處理好了三口井之間的關係,讓自己的人生遊刃有餘。
但事實上,人生本無固定的排序,每個人對於生命有著不同的理解,只是,每種排序的背後,都是個人自己的價值觀的呈現。只有內心騰出了空間,生命的水源才能源源不斷注入。
②「特別時光法」,能豐富我們的心理容量,讓生命可以重建聯結
親子關係最需要維護的明顯證據,是孩子桀驁不馴的行為。如果孩子有了不聽話的表現,說明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因此,孩子不再聽你的話。而特別時光法,有助於和孩子重新建立聯結。那什麼是特別時光法呢?它是指父母單獨和孩子一起共度的一段時光,具體可以由以下5個步驟來和孩子進行深度聯結:
STEP1:宣布你想和每個孩子共度一段15分鐘的「特別時光」
比如:寫下五件你想和孩子在周末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和他們商量並確定更多的實施方案,確保共度的周末時光更加有趣;給特別時光取一個名字,可以用孩子的名字來命名,比方說「多米時光」……
STEP2:設定時間,告訴孩子「特別時光」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告訴孩子,這個時間裡,他可以選擇並決定如何度過;關上手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心貼心地交流;也可以花上10到15分鐘,和孩子輕輕依偎;
STEP3: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比方說,孩子想玩捉迷藏,由孩子來決定誰來抓,誰來躲,被抓到的後果是什麼,不要急不可耐地宣布「成人規則」,或者陪孩子搭一會樂高,父母安靜地坐在旁邊,細心地觀察孩子們的思考,玩耍和創造,偶爾表達一下你對他的關注「我看到車頭已經搭好了」,一定不要對孩子進行任何的評價或指點,確保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存在。
STEP4:允許孩子做平常不被允許的事情,並默默做好保護。
比如,孩子平時很喜歡玩化妝遊戲,但是父母擔心會傷害到孩子的皮膚,在特別時光里,可以準備一些品質較好的唇彩,腮紅,讓孩子給自己化妝,如果父母願意,還可以請孩子為自己化妝;
STEP5:特別時光結束的時候,不要忘記給孩子一個抱抱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我特別喜歡和你一起度過的這一段愉快時光,期待下一次的約會」,如果孩子意猶未盡,父母只需溫柔地堅持自己往常的做法即可,但是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延長「特別時光」。
總之,不要因為工作生活上的壓力,而阻斷了和孩子們的聯結,抽出15分鐘的特別時光,在親子互動中,不但孩子的「心理容量」變大了,作為父母的,也會受益匪淺,在其他事情上,如果想贏得孩子的合作,也會顯得相對容易些。
③話語引導而非控制,父母的心理容量擴大了,才能裝下孩子「錯誤」
《情商》作者丹尼爾.戈爾曼說過: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情緒,如果你沒有自我認識,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你不能推己及人並擁有有效的人際關係,無論你多麼聰明,都不可能走得很遠。
做父母的,如果可以及時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有能讓自己不受到情緒的影響,在孩子面前,就樹立了情緒調整的榜樣,供日後孩子觀察效仿。下面提供3種可以操作的「引導而非控制」的方法:
STEP1:威脅保護語法VS行動暗示語法
- 看電視坐那麼近,你的眼睛要瞎掉的!
- 喂,不能過去!危險,你要被壓死的!
- 快下來!不要站在椅子上跳來跳去的,你要摔死的!
這種語法我們叫做威脅保護語法,是我們很多人比較習慣用的一些老語法。它背後其實也是一種關愛,但久了容易給孩子心裡種下怕東怕西、不敢冒險、不敢嘗試的種子。
再來看一下另外一種語法。
- 我們試試讓小屁股黏在沙發上,嗯,黏住啦!
- 來寶貝,媽媽跟你說,靠近水邊,我們可以把身子彎下,或者蹲下來!
- 寶貝,你站在椅子上跳舞,來,我們看看能不能讓小腳落在地上跳舞呢!
帶著正向的行動指引,讓孩子有方向可遵循,可以去做。讓「帶著擔心去阻止不希望發生的行為」置換成「帶著鼓勵給出直接的安全行動指引」,讓孩子有清晰可以操作的正向行動指引,得到安全和照顧,同時敢探險,敢自由,敢勇敢做自己。
STEP2:每個父母都要有自己的金句
等一下 vs 馬上來:
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場景是小朋友奶聲奶氣地喊,媽媽,你過來。 你如何回應?「等一下,媽媽做完這個」,「等一下,你先玩會,媽媽還要做……」孩子會覺得洗碗衣服都比自己重要。
「傳奇」媽媽陳美齡,是紅極一時的歌星,是斯坦福大學的博士,也把自己三個孩子都送到了斯坦福大學,看看她用的是什麼語法。
但是 vs 同時:
「媽媽愛你,但是你能不能把作業先做了。」(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媽媽愛你,同時,你能不能把作業做了。」(表達了愛,也表達了期望)
我們會習慣的只聽見「可是」與「但是」後面所接的內容,而把前面的善意給忽略了。當我們使用「同時」這樣的詞語時,接受信息的對方,就更有機會同時聽到我們的善意與真實的需求表達。
STEP3:各種創意的表達
擬人化:兒子,噴火龍開始噴火了?請問我們可以做什麼,它的威力會小一點點?
設問法:和貪吃零食的小孩這麼溝通:問問你的小精靈啊,愛吃的小精靈可以吃幾根薯條?健康的小精靈可以吃幾根薯條?
規律化:今天最開心/最不開心的一件事?(不要問作業做完了沒?在學校怎麼樣?今天都學了什麼?還有錢嗎?)
家長們也可以多想一些適合自己孩子的有意思的表達方式,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創造。我有個朋友就是容易獅子吼,對於容易獅子吼的自己,事先跟女兒商量好,當看到媽媽瀕臨生氣邊緣時,撒嬌地說:媽媽,紅燈紅燈。媽媽就會覺察到,及時調整臉色。
說了這麼多,那可能有朋友會問,說那到底有沒有萬能鑰匙啊,針對所有情況都可以用的鑰匙,有。
STEP4:萬能鑰匙-練習說出感受
在解決事情之前加了一步,就是去先去觸摸到他的情緒,簡單來講,就是說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比如,孩子心愛的狗死了,在那哭,你會怎麼回應他?「不要哭了,狗狗去天堂了,再給你買一條,我們來把狗狗埋到後面的花園裡」「我知道你很難過,很傷心,你的狗狗死了,它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們覺得哪一種回應更能讓孩子停止哭呢?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第二種。
總而言之,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其背後有很多父母的心理因素在影響,並不單單是由於孩子犯了一些錯誤。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更應該關注到自己心理因素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即使處於困境,也要有能力給予愛。
這是我們每個父母的必修課,父母只有把自己的心理容量擴大了,才能裝的下小孩子的一點點小錯誤,才能容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磕絆。
最後總結一下全文: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抱怨自己情緒奔潰是因為自家的熊孩子。其實在我看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犯些錯誤,作為家長不能科學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這其實是自身「心理容量不足」導致的。
那麼家長到底要如何走出「心理容量」變小的困境,繼續給愛於孩子呢?在文章第三部分我提供3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其一,「三口井」法,讓你的生命會得到滋養和能量,拓寬心理容量
其二,「特別時光法」,讓你和孩子間的生命重建聯接,度過一段暖暖的時光
其三,話語引導而非控制,讓孩子願意和你合作,在困境中繼續給予愛並收穫愛
相關參考資料: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不吼不叫》
寫在後面:我是傻妹,專註自我成長的倆娃媽,也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謝謝點贊、關注@傻妹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