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凱西·赫什-帕塞克
來自「華章心理」
「你怎麼整天就知道玩?!」
這是許多父母常掛在嘴邊的批評孩子的話。在很多大人眼裡,玩=浪費時間。
但是,真相是:遊戲是人類的天性,那些從來不玩只會學習的孩子,比起只愛玩不愛學習的孩子,更有可能抑鬱或者充滿攻擊性。
01
什麼是真正的「玩耍」?
什麼樣的活動才是真正意義的「玩耍」呢?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得到共識:玩耍有五個要素:
第一,玩耍必須是愉悅享受的過程。這並不意味著你躺在地上笑得前仰後合才是玩耍,但玩耍必須充滿樂趣。
第二,玩耍沒有任何外在目標。
你不會在玩耍的時候說:「嗯,我覺得我現在玩耍,之後就會獲得一些課前閱讀技巧了。」
玩耍就是為了玩而玩,玩耍不具備任何功能,也不摻雜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第三,玩耍是自發自願的,玩家自主進行選擇。
你不能指定遊戲。事實上,一項研究中,一位幼兒園老師給學生分配遊戲活動時,學生認為這是任務。
然而其他時候,他們卻把同樣的活動說成玩耍!
如果你出於功利的目的讓孩子踢足球,那就不能算是玩耍。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有壓力,那也一定不是玩耍。
第四,玩耍需要玩家的積极參与。
玩家一定是自己想玩遊戲。如果玩家只是被動地坐在那裡,並沒有過多地參與其中,這就不是玩耍。
第五,玩耍中包含一定想像成分。
幼兒玩的許多遊戲中,有一種抽象成分,一種脫離現實的元素。一個孩子假裝倒出飲料,然後喝掉,這就是玩耍。
諷刺的是,如今許多父母都對這些因素感到不安。如果用這些標準來衡量,我們讓孩子參加的一些活動並不是「很好玩」。
例如,許多父母和老師認為必須為孩子選擇玩什麼,而不是讓他們自主選擇。
他們這類想法就與玩耍的定義背道而馳,玩耍應該源於孩子的渴望。
當然,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一組有限的選擇,然後讓他們從中進行選擇。接著我們應該推動他們的玩耍,這才是我們該扮演的角色。
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是自由玩耍,而不是父母老師安排的活動。
02
玩耍=學習?
在專家的眼裡,玩耍不是浪費時間,玩耍=學習!
在這個焦慮的社會,遊戲的第二個要素似乎很難被滿足:玩耍必須沒有任何外在目標。
我們有多少人,真正讓孩子進行玩耍,而不帶任何實用目的?
連我們為孩子選擇的玩具都隱藏著學習的目的!
考慮到這一趨勢,《華爾街日報》一篇1995年的文章指出,「任何帶有課堂學習跡象的玩具都被視為死亡之吻」。
然而到了2002年,僅僅7年後,益智玩具的銷量就急劇上升。
我們給幼兒報班也是如此。我們是希望他們在班上玩得很開心,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還是在心裡希望為他們培養一些潛在的天賦?
讓5歲的孩子加入少年棒球聯合會,我們是否認為,讓他們學會一些用手套接球這類新技能,會給他們增添更多樂趣,還是希望他們打進決賽,甚至贏得比賽?
正如美國幼兒教育協會的蘇珊·布雷德坎普博士寫道:「孩子加入自己設計的遊戲當中,會很有成就感。」
如果老師使用那些「高度結構化的、由教師指導的課程,決定孩子們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同時期望孩子被動地聽課或長時間用鉛筆和紙完成任務」,這些行為絲毫不利於孩子發展。
但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自己孩子所在的幼兒園會提供這一類複雜的課程。
我們也走訪了那些提供「計算機科學」和「數學教學」的幼兒園,那裡的孩子看起來忙忙碌碌,問題是,他們因此失去了什麼?
這類強調學習多過玩耍的學術型學前班頗受推崇,因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先人一步。
生活不易,這毫無疑問,但不是只有高大聰明的成年人指揮孩子的一舉一動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也不是上了學術導向型學前班的孩子入學後,就能擁有更出色的技能和更端正的學習態度。
多年的研究表明,孩子需要自己安排玩耍活動。孩子有機會玩耍時,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所提高。
玩耍的另一個核心功能,是給孩子帶來一種力量感。
自由玩耍,孩子可以練習自己當家做主——不受任何現實生活的影響。正是通過自由玩耍,孩子成為現實世界或想像世界中的主宰者,獨立地進行選擇。
玩耍過程中,孩子會發明一些新事物或解決恐龍身上出現的問題,而恐龍往往是真人的替身。
雖然組織性活動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我們不能把它們誤認為是玩耍,只有簡單的玩耍才能給孩子帶來許多最基本的智力和社會優勢。
「那些過家家遊戲中,孩子可以成為任何自己想成為的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他們參與扮演遊戲,學會如何處理感情,如何把又大又混亂的世界變成小而可控的世界;如何在分享、交往和相互合作中變得善於社交。
最重要的是,他們只是單純地享受快樂。
為什麼孩子缺少玩耍時光是有害的?
專家認為,家長「剝奪孩子的玩耍機會」,會讓孩子深陷抑鬱又充滿攻擊性。畢竟,如果你從不休息,你可能也會得抑鬱症!
雖然大人可能並不喜歡生活中的一些日子,但你仍然可以控制。但孩子對發生的事情幾乎沒有控制權。
孩子需要休息時間,以此吸收自己學到的知識,掌握新技能,克服可怕的負面情緒,單純地進行休閑娛樂!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剝奪動物的玩耍時光可能會對其大腦產生負面影響。
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名譽教授賈亞克·潘克塞普對老鼠的研究表明,玩耍會對大腦額葉產生影響,額葉是大腦進行自我控制的部分。
潘克塞普教授及其學生尼基·戈登發現,如果老鼠完全沒有玩耍時間,鼠腦的成熟會出現延遲。
而且,那些大腦額葉受損的老鼠玩耍之後,一些損傷會自行修復。人們將額葉的損傷認作一種類似於兒童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礙的情況。
事實上,從事兒童工作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活躍的玩耍方式會幫助孩子緩解注意力缺陷障礙,在學校沉下心來,集中注意力。
我們從明尼蘇達大學安東尼·佩萊格里尼教授進行的工作中也了解到,為學齡兒童提供玩耍休息時間,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最大限度地提高注意力。
如今學校愈發減少學生的玩耍時光,這樣的舉動是「錯誤的,實際上會對學生造成一定傷害。」
03
21世紀,玩耍對孩子更重要?
21世紀,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獨立地思考、對社交高度敏感的人,必然將超越那些只會獲得正確答案的人。
這些人是如何提出新問題並獲取答案的呢?答案是玩耍。
「早在學會組織語言及任何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手勢之前,玩耍似乎是富有成效的科學思維的基本特徵。」 ——愛因斯坦
玩耍不是浪費時間,而只會讓孩子更聰明。
我們給孩子排上滿滿的日程,卻放棄了內心深處重要的價值觀。
2000年哈佛大學的 「零到三歲」研究協會進行的調查中,87%的3~5歲兒童的父母都認為玩耍對健康成長很重要!父母甚至知道哪些類型的遊戲對孩子最有利。
調查中,他們認為某些活動——搭積木(6個月)、扮演一場茶話會(2歲)、用美術工具做藝術品(4歲)、和爸爸打牌(6歲)——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孩子。
而像玩電腦(2歲)、在電腦上繪畫(4歲)、背識字卡片(4歲)等活動則被認為不利於孩子的最佳成長。
調查顯示,家長和研究人員的看法是一致的,這顯得尤為滑稽可笑。
我們知道該做什麼,但是我們卻做不到。我們擔心,如果相信自己的直覺,孩子就會錯過一些關鍵技能的學習。
然而,自由玩耍和引導性玩耍才是充實生活的關鍵——不僅對兒童,對父母也是如此。
本文摘自《遊戲天性:為什麼愛玩的孩子更聰明》
解決問題不焦慮,愛孩子更愛自己
想了解更多親子關係和教育心理,
關注「給媽媽的心理學」
· End ·
更多精彩:
兒子厭學後,心理教授醒悟:不管學習只談親子關係,也是在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