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曾寫道:「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到中年,經歷了世事無常才明白,心境要如大海般豁達,心態要如大樹般強壯。
前者讓我們容納各種世事變化,不輕易被擾亂心緒;後者讓我們獨自撐起強大的「保護殼」,為自己遮風擋雨。
而後半生最舒服的生活模式,不外乎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豁達與智慧。
01
難而不怨,笑對風雨
老子曾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真正厲害的人,明白身處困境時,與其一味抱怨他人,埋怨命運,不如做好自己,笑對風雨。
有一個21歲單親媽媽火爆了網路。
她18結婚,但在她女兒只有五六個月的時候,她的丈夫意外去世。
婆婆拿到的賠償款後不但沒有給她分點,反而把她和女兒趕出了家門。於是她就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安慶送外賣。
當問她遇到爬樓的那種怎麼辦時,她說,年輕人不爬樓,誰爬樓。
當被說道,幫她跟她婆婆要屬於她的那一份賠償金的時候,她笑著說沒必要,她也失去一個兒子啊。
看到視頻的網友們,都紛紛心疼這個只有21歲的姑娘,也為她的堅強與樂觀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可她卻覺得這沒什麼。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她從未抱怨過。只是努力做出改變。
智者說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弱者總是抱怨別人,強者都在內省自己。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停止抱怨,才能冷靜思考,洞悉事物規律,找到問題根源。
擁有難而不怨的心態,才能笑對風雨,從容面對生活的變化。
02
成而不驕,堅持本心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有格局的人,不僅有過人的實力,還謙遜識禮,為人和善。
白居易是大家都知道的詩人,他的一生留下了近3000篇詩作,其中不乏《琵琶行》《長恨歌》等名篇。
但就是這麼一個有天賦的人,還非常謙遜努力。
相傳白居易為了寫出人人都能看懂、並且喜歡的詩句,每天都要將自己所寫的詩句念給自己的鄰居阿婆們聽。
如果阿婆覺得哪句聽不懂,或者覺得哪句啰嗦,他就會拿回去反覆修改,直到阿婆覺得沒有問題才行。
這不是一般的大詩人可以做到的,白居易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名氣而驕傲,而是一直都能夠虛心納言。
正是這種努力謙虛的品質讓他的作品更容易被人所讀懂理解,千古流傳。
一旦人生出驕傲之心,便會忘乎所以,於是失敗就會隨之而來。
而不驕不躁,時刻保持謙虛,才會讓自己獲得尊重和勝利。
擁有成功但不驕傲的心態,在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時,才能泰然自若,不忘初心。
03
靜而不爭,一切隨緣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生在世,紛爭難免。與人爭輸贏,與人爭高低,與人爭是非,世人因此困擾在紛爭的藩籬中。
而不爭是一種豁達的態度,更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雍正的謀士鄔先生,曾講過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爺子生了一大群兒子。
隨著歲月的增長,老爺子年紀大了,偌大的家業必須交給一個兒子來管。
可問題是,鑰匙只有一把。兒子們都想拿到那把鑰匙,當家作主,為此爭得你死我活,鬧得家無寧日。
唯獨小兒子,從來不參與哥哥們的爭鬥,只是默默地跟著老爺子幹事情。
最後,這個從來不爭的小兒子,拿到了老爺子的鑰匙。
面對得失,許多人爭來爭去,最後事與願違。與其相爭,不如相安無事,歲月靜好,便是人間清歡。
餘生不長,要用在值得的地方,身外之物留予別人去爭,心地乾淨才是最大的寶藏。
擁有靜而不爭的心態,是面對利益社會的智慧與淡定。
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世間一直在變化,而學會不怨、不驕、不爭,能讓你在變化中尋求一方安靜。
難而不怨,才能笑對風雨;
成而不驕,才能堅持本心;
靜而不爭,才能福運自來,
往後餘生,願你我淡看得失,心無掛礙,喜樂相隨,一朝一夕中都有最曼妙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