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下生活這杯苦酒,
然後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
作者:洞見Leyla
梁羽生說:「中年心事濃如酒。」
人到中年,人生半坡。
上有白髮高堂,下有嬌兒稚子;前是茫茫歲月煙塵,後有莽莽生活追兵。
剩下自己在中間,舉步艱,行路難。
每個在生活苦海里掙扎的中年人,都需要給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出口。
如果你覺得快要熬不住了,就去這幾個地方走走。
1
- 去凌晨四點的街頭,感受人間忙碌。
有人說:不到凌晨四點的街頭走走,不知眾生萬象人間疾苦。
如果說繁華商圈的霓虹閃爍是一座城市的顏值,那凌晨街頭傳來的世間百態才是她的靈魂。
博主@李娃娃曾經記錄過凌晨4點的城市影像。
天空仍舊是黑的,空氣里卻已瀰漫著破曉的寒氣。
環衛工人戴著手套,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將垃圾一箱一箱運往車上。
一位送菜的師傅,騎著破舊的電動車,將滿滿當當的蔬菜運往菜市場。
接菜的,是一位年過60的奶奶。
她佝僂著背,一點一點接過師傅手中的蔬菜,再將蔬菜仔細地碼到攤位上。
對面的早餐店,一家五口早早就開始幹活。
有人在用力和著麵糰,有人在擀著麵皮,有人做著調料……
他們張望著路邊,滿懷期待迎接第一批顧客。
再往前走走,經營了一夜的小吃攤,此刻正準備收攤回家。
他們騎上三輪車,行走在風霜里,穿行在薄霧間。
在凌晨四點街頭,看看那些天不亮就奔波勞碌的身影,凝望那些即使滿身疲憊仍舊保持微笑的面容。
一番比較,你會不會被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付出所打動?
你為瑣事困擾、終日悶悶不樂,有人連活下去都要拼盡全力;
你覺得工作沉重,人生沒有盼頭,有人捏著一塊一塊攢起來的錢,感恩上天給了他們活路。
生活實苦,但總有人用自己微薄的身軀在和這個世界宣戰,將日子過得熱烈且堅定。
想到他們,有再多的矯情都會扔在地上。
晨光熹微,涼風拂拂。
獨自漫步在寂靜的街頭,看人來人往,看世事滄桑。
所有的心緒都能被安穩地平復,所有的焦躁都會被逐一地消解。
2
- 去人來人往的醫院,體會世事無常。
作家張曉風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中寫道:
如果容許我多宣布一天公定假日,我一定這樣規定:
這一天不能用來娛樂或旅行,而是強迫人們去醫院參觀一下人類的生老病死。
醫院,是眾生疾苦的縮影,是悲歡離合的聚集地。
深夜的急診室,有人病重垂危,在手術台上與死神賽跑。
醫院的病房裡,有人身患重症,身旁卻無人守候。
簡陋的走廊里,有人疼痛難忍,佝僂著身子呻吟嘆息。
醫院就像一面最真實的鏡子,映照出生命的脆弱和堅強,也教會人珍惜和釋懷。
博主@楊明遠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幾年前,他所在的行業沒落,公司調整人事結構,他就是被裁的對象之一。
工作上遇到難關,感情上更是一塌糊塗。
相處多年的女友在此時提出了分手,連人帶行李搬出了他們的出租屋。
失業和失戀的雙重打擊,讓他痛苦不已,幾度沉淪。
直到有天晚上,他去上廁所的時候,突發急性腸胃炎,一下子蜷縮在地上。
幸而發現及時,送進醫院搶救了過來,這才性命無礙。
在住院的那幾天,他見到身邊有人歡欣痊癒,有人一覺不醒。
在生死無常間走過一遭的他,也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除了生死,其他全是小事。
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
宋丹丹說過:
大多數人都沒做過大手術,其實真做個手術就明白了,能夠見到第二天的陽光就是幸福。
所以啊,下次遇見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就去醫院走走。
你會發現,那些生活的痛苦在生死面前不過如塵埃一般,渺小得不值一提。
只要身體健康,沒有什麼難關是扛不過去的。
只要好好活著,一切都會有新的轉機。
3
- 去設施不同的養老院,尋找生活初心。
網上曾有篇流傳很廣的文章,叫《明天我要去養老院了》。
文章的作者,是湖北省一位78歲的退休作家。
去養老院的前一天,她曾發出過這樣無奈的感慨:
「我有老公,有女兒,以前從沒有想到我的最後一站會是養老院。
但如今老伴不在了,女兒遠嫁,我的身體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我不想去給她添麻煩,即便我不想去養老院,如今它也是我最好的去處了。」
如果你覺得當下工作太累,生活太苦,可以前往設施不同的養老院看看。
在那裡,你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
有的人住在設備精良的養老院,享受陽光、泳池和別墅;
而有的人只能擠在簡陋的房間里,睡著不算舒服的單人床;
有的人,吃著新鮮多樣的自助餐;
而有的人只能吃著不算美味的大鍋飯;
有的人有著各式各樣的業餘活動,日常生活豐富多彩;
而有的人只能坐在輪椅上,常常一沉默就是一整天……
歸根結底,二者的差距就在一個字:錢。
聽過一句扎心卻又現實的話:「人老了,生活質量都是錢堆出來的。」
如果覺得眼下的生活太難,不妨去養老院轉轉。
看看不同老人的笑容和眼淚,體會不同的歡欣和悲切。
你會發現,理想的晚年生活真的很貴。
所以,還能拼的時候就別躺平,能賺錢的時候就別矯情。
咽下生活這杯苦酒,然後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
你要相信,你現在為生活付出過的所有努力,都是晚年的愉悅和幸福。
4
- 去許久未回的老家,修整靈魂身心。
作家韓少功說:「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
因為那裡有他的親友,至少也有他的過去。」
老家,是來時的方向,更是靈魂的歸處。
一間老屋,一場院子,一棵古樹……總會有某個點觸動著我們。
當列車從高樓林立的城市駛入崇山峻岭的鄉村,耳邊的喧囂會漸漸消失,內心的疲倦也會得到洗滌。
作家陳忠實曾在《我的文學之路》中,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44歲這年,他感覺內心有一種急促的危機感。
他意識到,自己的前半生一直在寫中短篇,這樣下去很難在文壇出人頭地。
他逼著自己去創作長篇小說,以尋求一種更大的突破。
可是越著急,越沒有頭緒。
整個人心浮氣躁,寫出來的文章不滿意,然後又很急迫地想繼續寫。
他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必須得有所改變。
於是,他提著包裹,遠離讓人心浮氣躁的都市,回到了安恬、寧靜的老家。
在老家,田園的新鮮空氣,讓他神清氣爽;清晨悅耳的鳥鳴,讓他心情愉悅。
閑暇時,他會沿著村莊的鹿原北坡走走,看柳葉由綠變黃,看月亮由西升東。
就這樣休息了一段時間,不僅精神狀態飽滿了許多,寫作的時候更是靈感頻出。
赫赫有名的《白鹿原》,就是在此時創作而成的。
陳忠實先生故居,兩間平房,一些農具,幾棵花樹的農家小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西蔣村,也是《白鹿原》創作地。
陳忠實說:「我生命體驗與藝術體驗之根扎在家鄉農村。
我一離開都市的喧囂,回到故鄉的綠原,心靈就會沉靜下來,」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故鄉。
老家的路,再泥濘也親切,它承載過我們如青草般鮮嫩的時光。
老家的屋,再陳舊也溫馨,它存放著我們童年時不知憂愁的心境。
當你累了,厭了,倦了,就回老家走走吧。
鄉村的一山一水,會幫你拂去心頭的疲憊。
原野的一草一木,會點燃你對生活的希望。
在老家休憩一段時間,靈魂得以滋養,人也就蓄滿了重新出發的力量。
▽
很喜歡艾青的一首詩:「時間順流而下,生活逆流而上。」
人到中年,總會有不期而至的挫折期,也總會經歷生活的苦樂悲喜。
但只要梳理好心情,每一次危機,都是開啟人生喜劇的契機。
生活縱有三千煩惱,也有萬千解藥。
不流淚的中年,且讓我們,一杯敬無限可能的明天,一杯敬全力以赴的過往。
杯中酒盡,瀟洒趕路。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