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個人成長 | 英語
你有過逃避的經歷嗎?
也許正在刷文章的你,正好是希望逃避家裡的爭吵,又或許是因為想要逃避不斷加班的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逃避,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會逃避呢?我們真正逃避的是什麼呢?
在《你在逃避什麼:你害怕面對的真相,必將使你成長》這本書中提到,我們很少逃避外在的問題,卻喜歡逃避心理的痛苦。
正如前面所說,刷文章的你,表面上是為了逃避家裡的爭吵,其實是逃避家庭關係出現問題的真相。
我們為什麼會用刷文章來逃避真實的問題,因為面對真實太痛苦了,我們習慣用欺騙自己的方法暫時逃避痛苦。
沉迷在自己編織的幻想中,我們不斷欺騙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來維護自己編織的幻想,然後越努力,越痛苦。
也許,面對人生,自我,人際關係,我們痛苦的根源是,太努力了。我們太努力去編織自己幻想的場景,太努力去逃避真相了。
在《你在逃避什麼:你害怕面對的真相,必將使你成長》中,作者美國的喬恩·弗雷德里克森。
他在書中展示了生活,職場,家庭,人際中有心理問題的人的諮詢對話過程,描述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逃避痛苦,以及如何才能直面真相,放下自己的幻想,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活在自己編織的幻想,以期短暫逃避痛苦,只不過是吃了止疼片。最好的逃避痛苦的方法,不是努力去編織幻想的世界,而是放下執念,擁抱真實。
01
放下執念,面對真實的自己
李松蔚老師曾經在公眾號上分享過一個案例,一位在讀博士的網友,已經延期畢業好幾年了,寫不出論文,但是他每天都在瘋狂的玩遊戲。
他玩遊戲玩到什麼程度呢?那些遊戲已經很熟悉了,甚至於聽到遊戲的聲音他就噁心,但是每一局結束,他還是會繼續玩下一局。
每一局遊戲都很痛苦,遊戲已經不能給他帶來快樂,但是他仍然不放棄遊戲。因為他不想寫論文,希望通過遊戲浪費時間,就是不想開始寫論文。
李松蔚老師問他:「你在逃避什麼呢?」
網友說:「我當然是逃避寫論文。」
李松蔚老師給網友回信,說:「既然你覺得寫論文這麼痛苦,說明你真的不適合科研,不如放棄好了。你是一個自由的人,人生那麼長,沒必要把自己困在一個地方。」
過了很久,網友才回復:「學習這件事情,堅持太久了,必須要要堅持,至少對父母親人有交代。這麼多年我都這麼做了,現在沒有辦法回頭。」
看到這位網友的答覆,他真的是在逃避寫論文嗎?
不是的,他真正逃避的是自己,
也許是他不願意學習,但是卻堅持了那麼長時間,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學霸,但他並不愛學習,卻迫於「學霸」的壓力,必須要學習。也許是為了不願意麵對社會,所以寧願延畢了那麼多年。
在這位網友身上,逃避寫論文,比面對真實的自己要更簡單一些。
面對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選擇的不是直面困難,而是選擇去逃避。
在《你在逃避什麼:你害怕面對的真相,必將使你成長》中作者提到,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迴避,一個是僵化。
而迴避就是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要避開去面對的東西,無法越過這些影響我們發展的障礙,作繭自縛。
仔細想一下,我們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會這樣做。
人到中年,不斷去考證,可以說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但如果你考了很多和自己職場不相關的技能,這不也是一種逃避嗎?
希望通過不斷考證來證明自己,去逃避自己在職場能力已經跟不上的真實狀態。
在逃避真相的狀態下,我們越努力,就離解決問題越來越遠。直面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而不是用逃避來暫時解決問題。
02
放下幻想,不再拒絕婚姻的問題
在《你在逃避什麼:你害怕面對的真相,必將使你成長》中提到一個案例。
有一位妻子因為丈夫出軌去找心理幫助,丈夫的出軌讓他感到很氣憤。
在諮詢過程中,她一直抱怨丈夫是多無情,自己多不容易,自己為了家庭放棄了工作,以為這樣的犧牲會換來家庭的美滿。
丈夫的出軌打斷了她對圓滿婚姻的幻想,她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家庭毀了。
諮詢師問她是否願意離開這樣的家庭?這位妻子說道:「我孩子還小,不能失去爸爸。」
諮詢師又問,那能做些什麼去挽回這段婚姻嗎?
這位妻子特別生氣,「明明是對方錯了,我才是受害者,憑什麼要讓我去維護呢?他必須受到懲罰,並且需要作出承諾,用實際行動作出改變,否則我不會原諒他的。」
生活中聽過很多這樣的新聞,為了孩子,委屈求全,甚至於身邊的人也有這樣的例子。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位妻子真的是為了孩子嗎?
她害怕的並不是孩子沒有父親,因為出軌的父親,在給與孩子父愛的方面,也是缺失的。
她害怕的是孤獨,害怕自己沒有能力養孩子,害怕失去依靠。她只是用孩子去做擋箭牌,把自己的真正的害怕放在心底,不敢說出來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這樣子妻子,會用更加多的舉動去挽回丈夫,希望維繫一段婚姻,但是她們越努力,越想去挽回,卻越痛苦,因為破碎的婚姻不會因為單方面的挽回,而有所改變。
一段婚姻出現問題,絕不會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與雙方都有關係,需要努力的不是一個人。
如果希望在破碎的婚姻中找到出路,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努力去改變,而是認清現實,婚姻的確出現問題了,我們要面對這個問題,而不是針對那個表面問題去努力。
我們需要的是放下對完美婚姻的幻想,不要再在對自己謊稱「再努把力婚姻就能變好」,而不願意去面對婚姻失敗的真相。
當我們希望獲得改變的時候,不要去等待生活自己變好。
生活中的每一次危機都會打破我們的防禦,釋放出真正的情緒,這個時候是觀察自己最好的時候,也是改變的最好時機。
03
放下「應該」,直面最真實的世界
「我把她當朋友,什麼好東西都給她,為什麼她有好消息不會第一時間告訴,她應該第一時間告訴我的,因為我對她那麼好。」
你是不是也曾聽到這樣的話呢?你做了一些事情,覺得對方也應該對你一樣好。
世界上沒有應該與不應該的事情。「應該」像是我們給宇宙下的指示,我們希望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按照我們我們的意願行事。
「應該」就好像是說我們不想發生的事情,它竟然發生了。
比如你過得很好,什麼都很好,但是自己卻覺得很累,你會說「不應該啊,我的日子比其他人好很多,我實現了自己很多夢想,我不應該感到不滿意呀。」
比如我們有焦慮情緒,問自己不應該有這個情緒,別人為什麼沒有呢?
比如我們希望配偶努力上進,承擔一個家庭的重擔,他們不應該去玩遊戲,不應該喝酒傷害身體。
所有的這些「應該」,其實都是那些事情擺脫了我們的控制,換句話說,我們對生活的幻想沒有了,只留下了真實的世界。所以我們會覺得痛苦,會難受,會糾結。
在《你在逃避什麼:你害怕面對的真相,必將使你成長》中,提到「應該」是一種隱藏的暴力,是一種內在的指令,去思考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我們的痛苦也就來源於那些「應該」,卻沒有變成我們幻想中的結果。
「應該」也是一種逃避,逃避那些我們不可以掌控的事情,我們卻幻想能夠掌控的。
與其用應該去思考那些幻想的事情,讓自己努力去做那些應該的事情,不如直面真實,那些真實能夠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希望。
04
寫在最後
在《你在逃避什麼:你害怕面對的真相,必將使你成長》中,作者喬恩·弗雷德里克森通過各種案例展示給我們,當我們沉迷於自己的幻想,當幻想破滅之後,帶來的只會是更加痛苦。
與其用逃避真實來緩解痛苦,不如鼓起勇氣,面對真實。
正如喬恩·弗雷德里克森說:
「人最強大的狀態,不是抱著幻想拚命堅持的樣子,而是看清真相的智慧,是走出執念的一刻,收穫的自在與洒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