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是一個洞,容納萬物,所有存在的東西最後都會變得合理。東升西落是大自然的規律,太陽總要下山,就像流星划過也會墜落,我們的生命走到年邁也會有盡頭,大概人世間所有的遇見都是為了分離而做準備。
我們不是住在水雲天的神,也不是在蒼鹽海的魔,我們只是世世代代居住在雲夢澤的普通凡人,我們會有像燃油燃盡的那一刻,走向沉睡。我們的心就像是易碎品,身邊的親人離開那一刻,縫縫補補的擦乾眼淚,有時候我們必須一個人前行,不能活在悲傷里。
在我們身邊,大多數至親離開時大家都悲痛不已,親人哭倒在棺材旁,一聲又一聲地喊著他們的名字,這是常態,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一種葬禮模式是「喜喪」,這個「喜喪」鮮少有人了解,它究竟是怎麼樣的,和我們平常的葬禮模式是否相差甚大呢?
什麼是「喜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生命走到盡頭那是必然的事,活著的人都會給死去的人準備葬禮,好讓身邊的親人可以追悼,讓沉睡在棺材裡的人能夠安息,但是人與人不同,地區與地區不同,所以就衍生出了很多種葬禮模式。
有些少數民族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自然就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葬禮方式,例如藏族人民就流傳火葬以及天葬或者水葬,通過這些形式來讓死去的先人得到安息。
而「喜喪」最開始也是少數民族衍生出來的,喜喪最先開始在清朝的時候盛行,當時清朝的統治者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滿族人,喜喪最開始就是那個時候開始流傳的。
如今在我國還未廢除喪葬的時候,在農村,還有很多人家家裡死了人,要辦酒席,一共要持續三天,第一二天招待賓客,讓賓客們得以哀悼死去的人。
最後一日還要舉辦表演,專門邀請歌舞團的來唱跳,演小品,邀請一個村子的人前來看錶演,只有那一晚我們都忘記了悲傷,閃爍的燈光划過了我們內心的悲涼,刺耳的音樂讓我們重振起來,邀請歌舞團其實這就是喜喪的一種表現。
只是我們到如今已經將哭喪和喜喪融合了。所以才有了,頭幾天哭,但在和最後一天卻還要進行表演。
「喜喪」的標準是什麼?
上文介紹了喜喪是什麼,相信大家心裡多少已經有所了解了,那麼這喜喪是人人都可以辦的嗎?其實並不是,喜喪也是有標準的,不到那個要求的標準是不能叫做喜喪的。
在古代經常有人因為各種疾病纏身無法醫治,每天都要拖著沉重的身體在世界上苟延殘喘,所以死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惡魔來奪走自己剩下的時間,是不公平的。
在古代流傳一種「善惡有報」的說法,他們認為一個人生前若是被病痛纏身,無法根治,就說明他這輩子一定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才會得到報應,變成這副鬼樣子,或者是年輕時因為意外死去,人們也會編排他可能是前不久做過什麼壞事情。
不真誠,壞事做盡,佛祖們也看不下去了,又不肯悔改,所以才被早早收走生命,不能繼續體會這世間的美好。
相反如果這個人一生都順順利利,也沒有經歷過什麼生死大事,年老之日也是身體硬朗,辦事麻利,說話利索,這說明他就是這輩子做了許多的好事,年老了就得到善終,所以在他年老死去那就是喜喪。
另外還有一種子孫滿堂的情況,我們都知道古代人最講究子孫多,子孫滿堂的人都認為是有福氣,只有福氣好的人才會有這麼多子孫圍繞,有些人家,甚至連生養一個都困難至極,所以這樣的老人去世以後也算喜喪。
而且子孫多還必須要是四世同堂,這樣才意味著這個人幾代都很順利,所以子孫們也按時到來。
以上幾種情況累加在同一個老人身上才可以一起歸結為喜喪,缺一不可。
喜喪要求的歲數
喜喪不僅僅是辦理模式上歡快,還有死去的人也是歡快的,在初中課本里我們都上過孔子的篇章,裡面有一句話「七十古稀」。
在古代,各方面都沒有得到開發與完善,醫療設備極其落後,有時候一個簡簡單單的小感冒都有可能要了一個人的命,所以大家都認為能過到六七十的老人,已經算特別長壽的了。活到這個歲數的人,世界上的美好與邪惡基本都經歷了一遍。
就算死去也無怨無悔了,死去對他們來說只是人間經歷過了,可以去天堂,所以喜喪的第一個標準就是高壽,只有過了這個年齡段的老人不會有什麼怨氣殘留人間,就算離去也是心滿意足。
其次因為沒有科技的加持,他們也不懂其他的養生辦法,能過60歲以上,在他們的世界觀里不僅僅是長壽,更是好運氣,有上天保佑了。所以必須要為他辦理喜喪,來祝福他可以去往新的世界。
但是如今因為科學技術的不斷引進,學術之間的交流發展,我國的醫學技術得到很大的進步,甚至一些疑難雜症都可以醫治,人們都在可在國內就享受頂尖的治療,不用跋山涉水出國求醫,這也使得我國的老年平均年齡高達七十歲以上。
想要活到六七十已經不是難事,有的老人平時心態樂觀,面對生活有積極向上,沒有什麼不好的作息習慣,還經常鍛煉,所以年紀甚至可以高達90到100歲,100歲往上的老人也·大有人在。所以在今天的喜喪年紀也會有所增長。
結語
再精彩的電影都會落幕,再閃耀的太陽也會落山。人生有限,總會有分離的時刻,即使關關難過我們也要,保持初心,勇往直前過關關,親人的離去就是我們面臨分別的第一關,離去的那一刻即使夜夜哭泣,難熬,也要走下去,也要對生活充滿希望。
相信沉睡的親人,看到自己挂念的人,還在世上堅強的過活,沒有因為自己的離去就一蹶不振,定會感到心安,滿足。
那他踏赴黃泉路時,也不會再有憂心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