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生活猶如霧裡看花看不穿、讀不透,我們在這個社會中一步步地學會摸爬滾打,在夾縫中求生存。
漸漸地,從呼朋喚友過渡到學會一個人「獨來獨往」。在人生的路上,這標誌著我們的生活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有的人能夠適應,並且樂在其中,有的人無法承受,依舊曲意逢迎。
最初的時候,我們以為步入社會的我們功利心重、弱肉強食。卻驚異地發現,有時孩子的世界裡,也是如此。
看過一位母親的傾訴:她的女兒小小,最近情緒很不好,哭鬧著不上幼兒園。小小現在讀幼兒園大班,初入學時都沒有這樣抵觸過上學,這引起了母親的懷疑。
後來在耐心詢問下才得知,小小班級里有一個女孩長得很漂亮,一路眾星捧月般被誇讚著長大的。有一次小小周末的時候塗了粉色的指甲油,周一就沒有卸掉。
結果周一這一天,小小成了班裡女孩子心中的公主。那個漂亮的女孩跑上來,要求小小把指甲油扣掉,小小害怕就愣了一下,漂亮女孩拉過小小的手,就狠命地扣起了小小的指甲。
最後雖然,小小的指甲油都扣掉了。卻依然被這個漂亮女孩孤立了,女孩還讓其他的小朋友都冷對小小,不能和她一起玩。於是,形成了現在這個局面。
可怕嗎?那麼小的孩子。也許,人性本就是如此吧。我反正是心底涼颼颼的,壓抑得很。
哪怕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如果沒有過一些人生經歷,很多也難以消化這樣的負面情緒,何況是一個孩子。
有過人生經歷、看透生活的成年人也許會覺得,這並沒有什麼難以接受的。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獨來獨往反而是一種解脫、一份安逸。
但那些孩子和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不會這樣想,他們需要群體生活,需要別人的熱愛與肯定。
讓他們從群體生活中「脫離」,需要的是在生活中的一次次的實踐,和學會對人心漸漸地去識別、認清。
雖然,成長之後我們明白,別人的看法其實對於我們的生活不值一提。可這個過程需要經歷的陣痛,卻是必不可少的。
即便如此,內心裡真正能夠不去在意的,真的少之又少。這是一種自我信念,是一種心靈的修鍊。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沒有了外界的打擾,我們反倒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思考也可以變得更加有條理性、更加深入
可是想要學會獨來獨往,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是一份心態的改變,通常源於這四點。
經歷世態炎涼後,不再期待朋友
人生如行路,不同的年齡階段,傾向於不同的風景。每個人都從熱鬧的年少走過,也曾捧著一顆真心去交友。
可在人際關係里吃過虧的人,真心被踐踏過的人,很難再信任別人,也不再期待可以遇到全心全意的朋友了。
這類人更想安心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是將自己再次全盤托出,換個遍體鱗傷。
發現獨處的魅力,不再強求合群
有的人因為某些機遇,經歷過獨處的時光,並在這段時間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美好。他們享受獨處,並渴望獨處。
他們身邊雖然少了熱鬧和喧囂,但那種清凈與自在卻著實讓他們著迷。於是,他們不再為融入交際圈子而花費心思。
這類人看透了交際的本質,不過是利益的衡量與交換。於是,不再強求自己合群。
愛上簡單的生活,不再曲意逢迎
每個人想要的活法都不同,有的人喜歡你來我往的呼朋喚友,有的人偏愛簡單、自在的生活。
他們一點點地認識生活,發現相比起違心迎合別人,他們更願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於是,他們不再曲意逢迎,而是全心全意、安靜自在地去生活。
這類人既不是自卑、也並不內向,只是選擇了更簡單的活法而已。
找到心靈的歸宿,不再浪費生命
在喧鬧中,很多人看不清自己的心,當我們經歷過獨處並能夠從中受益後,才是內心成熟的開始。
漸漸地認清自己,愛上那個安靜自在的自己,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為之找尋。在清歡之處,拓寬自己的生命。
正如《烏合之眾》中寫道:「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實際,那份安全感和歸屬感不過是人生的虛幻,過後是加倍的落寞、空虛。莫不如,隨心而活,方得始終。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