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邊都會伴隨著一兩個胖子,我也一樣。在我還不是一個胖子的時候,我非常好奇,他們為何那麼胖卻對自己的身材非常滿意。直到有一天我也開始長胖,本來我以為我會對自己非常厭惡,從而會產生十足的動力去減肥,但結果卻是我非常快速地接納了自己,我不再對胖有偏見,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道理並不難理解,我曾經以為我對胖子的態度是不能改變的,畢竟有一些胖子看上去的確讓人不適,並且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部分胖子的確不太友好。但是,當我自己成了一個胖子,如果我再對胖子有意見,那就成了對自己的意見或是不接納。更要命的是,這種有意見並不能讓我真的在行為層面上去堅持減肥,那太難了。
如此我便產生了嚴重的內心衝突:我這麼討厭胖子,我自己也這麼胖且減不掉體重,我該怎麼辦?為了緩解這種衝突,我要麼還是逼著自己減肥,回到原來的身材,那樣我就可以保持對胖子的態度了;要麼我就要改變對胖子的態度,使得我可以接納自己,回到內心的平和狀態里。二者相比較,改變態度似乎就容易了很多,於是我非常快速和歡樂地接納了自己,也接納了胖子。你看,態度的轉變,本以為會很困難,但就這樣輕鬆地發生了。
在《什麼心理》這本書中,作者用一整章的篇幅,討論了態度的轉變,其中就涉及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認知失調理論。我們每個人對世界萬物都有很多看法,這些看法和行為,以及各種看法之間都會有不一致的時候。當一個人感覺到這些不一致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一種非常不舒服的緊張感,這種緊張感就是認知失調。比如你半夜12點本該睡覺,但是卻因為某部電視劇過於精彩而追看到凌晨4點,內心油然而生的焦灼感,就是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的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把認知失調解釋為:讓你對世界的看法與你的所感所為保持一致。與大眾普遍認為的態度決定行為相比,費斯汀格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會反過來改變自己的態度,這是認知失調的重要觀點。就像我成為了一個胖子之後,我在行為上無法保持減肥動作,那我只好改變我對胖子的態度。
當然,認知失調理論不只是能解釋我為什麼會對胖子的態度有所轉變,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認知失調以及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在《什麼心理》中,作者通過各種各樣的例子,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理論。理論聯繫生活案例是《什麼心理》最為突出的特點,它能夠將心理學裡相對晦澀的概念,通過案例的形式講清楚,同時鼓勵讀者多思考,畢竟心理學是一門需要不斷實踐的學科,多結合生活中的事件思考才能真的做到學有所用。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很有來頭:陳曉,中山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原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應用心理系副教授,碩導,從事心理學科研、教學與諮詢培訓已經有10餘年了,可以說是一位資深心理人。
與其他大眾讀物容易掉進雞湯和說教不能自拔不同,《什麼心理》不講大道理,只講原理。因此,它的理論部分的確會有那麼一點點枯燥,但好在都是為了分析生活實際案例所引用的,並且能夠通過案例講解讓讀者把枯燥的理論部分理解了。真正專業的人士,不就是講出來的東西,誰都能聽懂嗎?
除了討論態度,《什麼心理》還涉及了自我概念主題,比如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因為臉上有一顆痘就不出門;歸因的對應推論理論,比如「奇葩」的判斷標準;兩性衝突,比如如何處理背叛等等。可以說它囊括了大部分生活中的場景,就像書的封面寫得那樣:任何一頁都有讓人慾罷不能的社會心理學知識。所以它非常適合想要提升人際關係、改善兩性關係的人,也非常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因為恰當的例子會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是想要通過心理學提升管理能力的職場人士,也同樣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可以說,《什麼心理》是一本讓我感覺有些驚艷的大眾讀物,不僅專業而且通俗、實用,值得反覆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