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嬋,科學領域的佼佼者,美國頂尖機構爭搶的人才。
在面臨千萬年薪,外加別墅、獨立實驗室等優厚待遇時,毅然選擇回國。
回國不久後,她便為國家突破了「卡脖子」的難題。
那麼,她為何放棄優厚待遇,選擇回國呢?她又為國家解決了什麼難題呢?
本文內信源來自官方媒體【北京日報、海峽網】(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父母支持她的興趣
1989年,趙慧嬋出生於山東淄博的一個普通工薪家庭。
與其他同齡女孩不同,她從小就對積木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常常一玩就是幾個小時。
別的小朋友都在看動畫片的時候,趙慧嬋卻唯獨喜歡各類科普節目。而且每次看完之後,她都會用積木「復原」節目中的場景。
父母發現了她對這方面的興趣,全力支持她的「發明創造」,還經常為她購買科學讀本。這也讓她在上小學前,就已經對機械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
剛上小學時,同班同學都還停留在幼兒園玩耍的狀態,她卻已經能在課堂上認真的聽講。下課後,她有不懂的題目,就會放棄玩耍的時間,將其琢磨透。
所以,趙慧嬋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穩坐年級前三的寶座 。
然而,上初中後要學習的科目增多,趙慧嬋的認真,讓她沒時間兼顧全部科目,所以有些科目成績不好,她的成績也下滑到了班級中等水平。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趙慧嬋要上高中的時候,她也因此產生了「厭學情緒」。
還好,父親敏感的發現,平時經常會笑出小梨渦的她,那段時間狀態不對。於是,父親跟她進行了一場談話,告訴她不管什麼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從那之後,趙慧嬋調整好狀態,學習對她來說,也不再是壓抑的事情。
在眾多科目中,物理課成為了她的最愛。物理學中的電學與力學知識,不僅解答了她在搭建積木時產生的疑問,還讓她對未來科技充滿了無限憧憬。
憑藉著踏實鑽研的精神,短短三年時間,趙慧嬋的成績就重回年級前列。
前往海外留學
2007年,憑藉優異的成績,趙慧嬋成功考入清華大學,就讀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攻讀機械工程專業。
儘管機械工程專業的女生寥寥無幾,但趙慧嬋不在乎,整天泡在實驗室,全身心沉浸在專業知識中。
她的專業能力,在眾多同學中脫穎而出,於是接到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發出的博士學位邀請。就這樣,從清華畢業後,她便前往美國留學。
剛到美國時,趙慧嬋就遇到了語言問題,課上老師講的內容,她只能聽懂5%。但她沒有退縮,逐漸克服了這些困難,融入了當地的學習和生活。
在康奈爾大學,趙慧嬋師從材料專業出身的導師,雖然兩人意見不同,但經過交流,還是決定研究軟材料機械臂。
這是一種新型的「義肢」,與傳統機械義肢不同的是,它能夠通過與人體神經建立連接,實現更為精確的控制效果。
為了提升使用者的舒適度,趙慧嬋還特意採用了,與皮膚觸感相似的柔性材料,這一創新設計讓許多殘疾人看到了重新正常生活的希望 。
經過三年的刻苦鑽研,趙慧嬋在軟材料機械臂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她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多項大獎,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她也因此收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後邀請,繼續在機器人領域深耕。
進入哈佛大學後,趙慧嬋接到了一個項目,研發用於搶險救災的小型飛行機器人,也就是 「智能昆蟲」。
這款機器人的體型,僅有飲料瓶蓋大小,雖然靈活度高,但在飛行時的平衡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美國科學界。
趙慧嬋憑藉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創新的思維,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她終於成功突破了技術瓶頸,為機器人設計出了高效的動態平衡系統,同時還增加了人工操作功能,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實用性。
拒絕誘惑選擇回國
這一系列的出色表現,讓她成為了科研界的焦點。
一時間,包括哈佛在內的很多頂尖機構,紛紛向她拋出了橄欖枝。甚至有的機構稱,只要她來,年薪百萬,生活設施全包,還贈送一套別墅,也會給她一個獨立實驗室。
面對這些誘人的條件,趙慧嬋陷入了沉思。她深知,這些條件意味著她將在美國擁有優渥的生活和頂尖的科研資源,能夠繼續在舒適的環境中開展研究工作。
然而,在她的心中,始終有一個聲音在迴響:「出國深造,是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
經過深思熟慮,趙慧嬋還是決定回國。當趙慧嬋將回國的決定告訴導師時,導師們雖然感到惋惜,但也對她的選擇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回到清華大學後,趙慧嬋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致力於柔性機器人領域的研究。
她深知,如果要解決傳統機器人,在人機交互安全和複雜環境適應性等方面的難題,柔性機器人是突破我國機器人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方向 。
與此同時,趙慧嬋團隊,還開發了一種,由柔性材料驅動的微型探測機器人,體積小巧,適應性強,能夠進入亞厘米級的管道進行探測。
這技術解決了傳統機器人無法進入狹窄空間的難題,在航空發動機管路檢修、石油管道檢測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趙慧嬋團隊臨危受命,迅速投入到世界首台咽拭子採樣機器人的研發中。
面對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題多等重重挑戰,他們毫不退縮,日夜奮戰。經過八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成功研發出咽拭子採樣機器人。
研究同時培養人才
當然,趙慧嬋在進行研究同時,也沒有放棄培養人才,她仍然選擇擔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副教授。
在教學過程中,趙慧嬋將課堂視為傳遞知識與熱情的重要平台。
她深知,對於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她在講課時,經常把一些複雜的科學原理,換成通俗易懂的例子,講解給學生們。
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們不僅能夠學到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無限可能。
趙慧嬋認為,科研不僅需要理論知識,更需要實踐經驗和創新思維。因此,她經常鼓勵學生積极參与實驗室的科研項目,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 。
在項目中,她會引導學生提出創新性的想法,並幫助他們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實際的研究成果 。
為了學生和團隊,能夠更完善的科研環境,她把自己青橙科技獎獲得的100萬獎金,都用來購買科研設備。
在趙慧嬋的帶領下,她的實驗室團隊,逐漸成長為柔性機器人研究領域的重要力量。團隊成員們團結協作,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取得了諸多里程碑式的成果。
結語
趙慧嬋的研究成果,不僅為我國的柔性機器人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解決社會問題、改善人類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
然而,趙慧嬋深知,自己的科研之路還很漫長,還有許多「卡脖子」難題,等待著她去攻克 。
在未來的研究中,她將繼續帶領團隊,在柔性機器人領域深入探索,不斷創新,努力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歸國女科學家趙慧嬋,好樣的!這一次,她研究→
海峽網——歸國女科學家趙慧嬋,好樣的!這一次,她研究→
免責聲明:本賬號部分圖片和內容,都來自官方媒體或互聯網,如果存在侵權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聯繫我們立馬刪除,為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一部分進行了潤色,如有雷同,請不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