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2022年10月10日22:56:45 科學 1183

生孩子是人類的一種動物性生理本能,人類的繁衍和演化是以後代的延續作為保證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是人體自然的繁殖規律。

但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難產的生物,即使沒有難產,人類分娩的痛苦與危險性也是所有生物中最高的,對大多數的動物母親來說,分娩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就跟母雞下蛋一樣。

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 天天要聞

事實上,根據挖掘的化石表明,人類至少在300萬年前就已經面臨了分娩困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科學家研究結果表明,這是人類女性直立行走的代價。

人類女性為了直立行走,骨盆結構發生變化

大多數動物寶寶的頭部比母體產道窄,所以動物生產時通常不會有太大困難。 而人類為了獲得更高的智力,頭部進化地越來越大。

而人類女性為了直立行走,骨盆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靈長類動物的骨盆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刀片狀的骨骼,稱為髂骨,向外呈扇形延伸形成臀部,髂骨下方有兩個管狀的融合骨,稱為恥骨坐骨,它們形成了產道。類人猿的髂骨相對較長,可以平躺在動物的背部,產道也相對較窄。這些骨盆模式在早期人類祖先中已經出現,如440萬年前的地猿祖先,他們有稍微變長的髂骨,而且被認為至少偶爾會用兩隻腳走路。



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 天天要聞



而相比起類人猿,人類的髂骨更短、更圓,向身體左右兩側彎曲凹進,已經開始呈碗狀結構。對於支撐、肌肉的生長都很有利。人類重塑的髂骨為肌肉提供了附著點,它能完全承載我們的體重。使直立行走更穩定。

另外,人類骨盆上下徑縮小,韌帶加固,前壁和後壁在垂直方向上相互趨近,女性產道也變得更窄。再加上人類本來就是大頭娃娃,所以人類女性生育是一件非常痛苦危險的事情。

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 天天要聞

骨盆結構的改變,也讓人類女性的產道變得狹窄扭曲,一般來說,人類女性產道上部或者入口呈圓形呈橫向(從左至右)橢圓形,這被認為是分娩的理想狀況,但人類女性產道下部呈明顯縱向(從前至後)橢圓形,這種扭曲結構通常需要胎兒通過狹窄產道時進行身體旋轉。

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 天天要聞



人類嬰兒為了適應,早產出生

事實上,人類嬰兒為了減少母親分娩的危險性,都是早產,人類需要撫養嬰兒到1歲多時,其發育程度才能與剛出生的黑猩猩相近。所以科學家認為,人類嬰兒需要在母親肚子里發育18-21個月才算髮育成熟,這樣也是真正的足月

但是如果嬰兒在母親肚子里如果發育18個月,是妥妥生不來的,事實上,人類女性已經努力進化,讓骨盆的開口已經有所增大以適應嬰兒腦子的增大;但是,骨盆開口的增大是有限度的,它受到了兩足直立行走這種運動方式的制約;當新生兒的腦量為現在的平均385毫升(約為成人的1/3)時,人類骨盆開口實際上已經達到了極限,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嬰兒懷胎十月就要生產的原因。

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 天天要聞

另外,為了能夠通過產道,人類嬰兒的骨縫癒合延遲,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嬰兒在通過產道之後,頭都變形了,但是沒有關係,因為嬰兒的骨縫並沒有癒合。

額縫(metopic suture)也成額中縫,將額骨分成左右兩部分,自鼻根至冠狀縫,幼兒兩歲左右,額縫從鼻根開始癒合,像拉鏈一樣將額骨的兩部分拼接起來。從新生兒到成年,人類腦量增加2倍。

腦子的大小不僅僅與智力有關,而且還與生活史中重要的事件有關,例如斷奶的年齡、性成熟年齡、妊娠期和壽命。與腦子較小的動物物種相比,與之相關聯的腦子較大的物種的嬰兒斷奶期要遲一些,性成熟要晚一些,妊娠期要長一些,個體壽命也要長一些。

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 天天要聞

人類生長周期獨樹一幟

也正因為人類嬰兒在母體中沒有發育足夠的時間,所以人類的生長周期也獨樹一幟,和其他動物相比,是嬰兒剛剛從母體內生出時是軟弱無助的(因為沒有發育足月)。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必須經歷一段較長的兒童期,然後經過一個生長突然加快的青春期,此時他們的身高以驚人的速率增長。在現有哺乳動物中,惟獨人類出現這種現象;包括猿類在內的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從嬰兒期幾乎直接步入成年期。

總結來說,人類女性為了獲得直立行走的能力,改變了骨盆結構,而後遺症就是會面臨分娩困難。而為了適應人類女性骨盆結構的改變,人類嬰兒也做出了自己的改變。

地球上所有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女性會難產?直立行走的代價 - 天天要聞

事實上,人類站起來直立行走後,最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解放了前肢,包括雙手。那這就逐漸形成了勞動,逐漸地,人類社會分工形成了男人外出打獵或採集食物,女人留在家裡照顧孩子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人類後代的存活率。可以說,直立行走是人類形成文明的基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 天天要聞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暨胃腸手術功能保護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沙龍上,一款名為DeepGuide的手術導航系統對外發布。該系統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使胃腸腫瘤手術的系膜完整率從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術應用沙龍現場。甄曉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中新網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王逸飛)13日,在浙江嘉善舉行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這也是長三角首張跨域「生物多樣性圖譜」。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浙江省生態...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 天天要聞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在蘇格蘭斯凱島發現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時代工具顯示,約11000年前,人類已踏足如今的蘇格蘭北部。 這一發現表明,史前人類勇敢穿越蘇格蘭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線變幻莫測的險境,向北遷徙的距離遠超此....
探訪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430餘項顛覆性技術項目展「科創雄心」 - 天天要聞

探訪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430餘項顛覆性技術項目展「科創雄心」

極目新聞記者 榮枚「因聚而變,惟創則新」。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浪潮下,這句充滿力量的話語成為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的生動註腳。5月13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路名人湖北行報道團走進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進入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展廳中央屹立著一棵「科創之樹」。「勞動者」人形機器人、高產高蛋白宜...
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逝世,享年64歲 - 天天要聞

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逝世,享年64歲

沉痛悼念陸樹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創面修復中心主任、上海市燒傷研究所原所長,《中華燒傷與創面修複雜志》常務編輯委員,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2日13時05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64歲。陸樹良教授專註於燒傷診療、創面修復及組織再生等學術研究,曾主持國家「...
阿司匹林在蘭花種養中的科學應用 - 天天要聞

阿司匹林在蘭花種養中的科學應用

在蘭花種植領域,一種看似「跨界」的養護方法正逐漸被蘭友們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促進蘭花生長、增強抗性。這一方法看似神奇,實則蘊含著植物生理學的科學原理。本文將從成分解析、作用機制、應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系統闡述阿司匹林在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