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葛優在經典電影中一段台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一個國家的發展興盛離不開人才支撐,只有人才儲備和蓄力充足的情況下,決定未來的科技項目才有實現可能性,所謂彎道超車的實質就是在這裡。
中美博弈的關鍵點在科技領域,科技領域特別是自主研發能力,靠什麼才能持久進行下去,就是人才。在特朗普時代,美國已經開始與中國在經濟、科技領域進行較量,此時的美國已經不再是人人嚮往的「燈塔之國」,標榜所謂「美國夢」,而是成為華人科學家人人自危的地方,因為對華人科學家不放心,擔心這些科學家學成之後,將關鍵技術傳到中國,使得中國在科技領域超過美國。
這就是美國社會的「向內轉」,疫情過後,曾經那個自信個性人嚮往之的美利堅合眾國已經不存在。美國對華人科學家的迫害起因歸結於特朗普的一項政治行動,名為「中國行動計劃」,主要內容就是應對來自外國的「安全和技術威脅」,說白了,美國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所謂外國,其實特指就是中國。
當時,田納西大學副教授胡安明是第一個受到此項計劃審問的人,之後最為著名的事件就是「陳剛案」,起因是2020年1月陳剛與師生一起前往中國深圳,商談合作事宜,落地回到美國之後,就遭到美方調查逮捕,起因是因為陳剛隱瞞前往中國的行程,這一調查就是兩年時間,直到今年1月份,陳剛才被放出來。
結束指控,恢復自由的陳剛對外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雖然熱愛科學,但從今往後就是生活在恐怖之中」,彰顯出在美華人科學家的心酸處境,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從特朗普這項計劃開始,在美華人科學家就受到異常關注,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監控之中,沒有自由可言。
雖然在今年2月,美國司法部停止「中國行動計劃」,但是請注意,這只是停止,不是結束,也就是說美國對華人科學家提防之心依然存在。拜登對中國在晶元領域展開大戰,其背後關切點還是人才。
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1400名華人科學家回國搞建設,相關數據顯示,僅僅去年一年就有1400名華人科學家回國,其比例相較2020年上漲五分之一,這是非常高上升比例,證明美國科研環境依舊惡劣,中國真正實現人才迴流。
遙想新中國建立初期,正是大批處境優渥的華人科學家,拋棄國外生活條件,憑藉一腔拳拳報國之心,新中國才在諸多科技領域扎穩腳跟,包括最為著名的原子彈、導彈和氫彈的發明,中國真正屹立於東方,西方國家不敢再進行核威脅。
那一批支撐起新中國科技建設的人,堪稱「共和國的脊樑」,正是他們艱苦奮鬥,拋棄小我,融入大我,成為時代的豐碑,中國才能穩定前進,才有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成就,如今這1400名科學家歸國,就是非常好的信號,標誌著高科技精英人才回國,要進行科技建設,發光發熱,人才助力下,中國發展機遇期的窗口不會停止。
曾經的中國比較遺憾的就是,人才培養出來,卻被美國收割,很多人跑去美國搞研究,如今這種情況已經扭轉過來,可謂「風景這邊獨好」,此消彼長,美國人才面臨流失的處境,美國想要在科技領域一覽眾山小的時代終將過去,中國科技和人才都處在光明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