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本該對患者體現關懷與照護,而不能視其為「待宰羔羊」藉機牟利。撰稿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盧茜
▲有網友爆料其表弟是一名28歲的智障患者,因青春痘問題前往武漢太醫堂中醫院就診,被誘騙網貸4萬元。圖/ic photo近日,武漢一醫院被爆誘騙一名智障患者網貸4萬元的事件,引發關注。據奔流新聞報道,有網友爆料其表弟是一名28歲的智障患者,因青春痘問題前往武漢太醫堂中醫院就診,前期治療花費1萬多元卻毫無效果。隨後,醫院告知患者後續治療還需4萬多元,患者無力支付,醫院便誘導其通過某貸款機構進行網路貸款。而且,貸款成功後,資金被直接打入了醫院賬戶,而患者家屬在發現後與醫院交涉時,醫院卻以患者是成年人、自己簽的合同為由推卸責任,並聲稱患者就診時未表明自己智力有問題,醫院是「按照正常流程看診」。但問題正在於此,且不論醫院方是否事前確認了患者的智力問題,在得知其無力支付診療費用後,便引導患者進行網路貸款,這也是正常的醫院看診流程?多少有些讓人匪夷所思。這也正如武漢當地衛生計生服務熱線12320工作人員所回應的:當地民營醫院的各類醫療糾紛投訴比較多,但誘導患者網貸還是第一次聽說。從事件經過來看,醫院作為醫療機構,誘導患者進行高利息網路貸款,其行為顯然違背了救死扶傷的基本職業道德。而且,如果患者民事行為能力有限,這種貸款是否成立也需打上問號。目前,該事件的疑點還在於,醫院方面是否已經與相關網貸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乃至存在利益輸送的情況。這些都尚需進一步調查。近年來,醫療行業誘導患者貸款、過度醫療等問題並不鮮見。就在前不久,據媒體報道,西安一女士在某美容醫院花費近200萬元整容豐胸,其間被銷售人員推薦,通過疑似與醫院合作的網路平台貸款100多萬元用於充卡。術後出現糾紛,該醫療機構因涉嫌消費欺詐被起訴。從市場發展角度而言,民營醫療機構與網貸機構之間通過建立合作關係,在患者需要時提供相應的資金服務,以供備選,這本無可厚非。但其前提是,雙方的合作是公開透明且合法合規的,一旦雙方形成利益輸送,合作便容易走向灰色地帶。而此次事件中,在涉事醫院所謂的正常看診流程里,竟然讓患者網貸4萬元,院方顯然難擺脫在其中有意促成貸款乃至與網貸平台勾結的嫌疑。醫療行業關乎民生,對智力障礙者等弱勢群體,醫院更需體現關懷與照護,而不能視其為「待宰羔羊」藉機牟利。這種行為一旦查實,不僅讓人寒心,更是對醫院品牌聲譽折損。對此事件,當地12320工作人員回應稱,會向該院主管部門反映情況並進行調查。希望職能部門能儘快介入,查明相關事實,給患者和公眾一個答覆。鑒於當地民營醫院醫療糾紛投訴比較多的情況,也不妨以此次事件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民營醫療機構診療行為的管理和約束,切實維護好患者權益。值班編輯 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