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胸外科醫生,我必須強調:肺是呼吸的器官,切除肺組織必然會影響呼吸功能。
因此,在每台手術前,我們都會嚴格評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確保患者能夠耐受手術,並預判術後生活質量。
如果評估顯示患者無法承受手術風險,比如術後可能無法正常呼吸,我們絕不會貿然手術。
但醫學實踐中總會遇到一些"臨界狀態"的患者,這時醫生的決策就格外艱難。
去年10月,我就經歷了這樣一個特殊病例——我的恩師被發現肺結節,觀察半年後高度懷疑肺癌。
但老師患有嚴重的慢阻肺(copd),年輕時抽煙很兇,現在快80歲了,連坐著聊天都會氣喘。
他跑遍北京各大醫院,專家們都不敢手術,建議放療或消融。最終他的女兒找到我,因為我們相處得就像家人一樣,她也拜託我做手術。
這讓我壓力巨大——如果術後老師無法正常呼吸,我該如何面對?但如果不做手術,腫瘤繼續發展後果更嚴重。
經過反覆權衡,我們決定搏一把:
先讓老師來廣州調理半個月,利用南方濕潤的氣候改善肺功能,每天監督他散步鍛煉。老師自己也說,一到廣州就感覺呼吸順暢多了。
手術那天,我全程緊繃著神經,所幸術後恢復超出預期!現在想來,這真是醫患之間的特殊緣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
1、肺手術必須嚴格評估,但有時也需要勇氣突破;
2、醫患信任是治療的重要基礎;
3、每個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即使風險再大。
作為醫生,我們既要對醫學規範負責,更要對每個鮮活的生命負責。當遇到"可做可不做"的臨界情況時,那份為患者爭取生機的決心,往往能創造醫學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