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手術室里,一場精密的「人機協作」正在進行:該院骨科主任范永前操作mako手術機器人,3d重建的患者骨盆模型隨之旋轉,屏幕實時顯示著假體植入角度——0.1毫米的精度刻度線在熒光屏上閃爍,彷彿手術台上的「北斗導航」,正為這台髖關節置換手術規劃著毫米級的精準路徑。
毫米級精度破解「長短腿」難題
患者是82歲的王老先生,不久前因突發腦梗跌倒,導致左側股骨頸骨折,在接受內科治療病情穩定後,轉至骨科想做左側髖關節置換手術。進入手術室前,他心中仍有些擔心。原來,在十多年前他同樣因骨折接受過右側髖關節置換,害怕雙腿不等長帶來不便。
范永前告訴王老先生,針對他的情況,術前已經過多輪討論,決定在mako機器人輔助下進行髖關節置換術,通過耐心的術前溝通,打消了他的顧慮。
當天,在mako機器人的精準輔助下,范永前主任團隊順利完成手術。它在截骨時能自動避開重要血管,沿著術前規劃的毫米級軌跡精準切割。當金屬假體與髖臼完美貼合的瞬間,手術室屏幕上的雙下肢長度對比線終於完全對齊。這意味著困擾王老先生的「長短腿」隱患,在機器人的精準計算中徹底消除。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跌倒的常見結局。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衰弱與骨質疏鬆的雙重打擊下,骨折風險愈發增加。股骨頸骨折是較常見的髖部骨折類型,對於預期壽命較長且耐受的患者而言,施行髖關節置換術是標準治療。
這個被稱為骨科「達芬奇」的智能設備,自2006年第一代系統上市以來,獲得來自全球骨科醫生的認可,2018年進入我國。mako的「起點」非常高,其所有參數精確到0.1毫米和0.1度,較常規手術精確度的1至5毫米有顯著提升;同時,在術中能實現毫米級精確截骨控制和制動巡航截骨保護。
「運用mako機器人,可以在術前對患者骨缺損進行模擬填充和固定的規劃;術中實時軌跡引導,並通過骨盆的動態建模與姿勢模擬,預測術後關節活動範圍和潛在風險。」范永前說。
0.1毫米誤差下的關節重生
75歲的方先生膝關節疼了十年,每走100米左右就不得不停下休息。本該是美好的退休生活,他被迫長期居家。在范永前主任門診就診後,查體示雙膝內翻屈曲攣縮,右膝腫脹,內側關節間隙壓痛。影像學檢查提示右膝關節為夏柯氏(charcot)關節病。患者決定入院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夏柯氏關節病是一種具有骨破壞性的關節病,病灶累及範圍較大。范永前主任團隊決定使用加長的膝關節翻修假體對患者進行初次關節置換。術前通過ct構建病變及周圍解剖結構的三維模型進行尺寸規劃和定位,確保假體精準放置,動態觀察關節平衡度,最大限度減少誤差範圍。
相較於傳統手術中醫生需要依賴經驗「目測」定位,mako系統則能通過三維建模技術,為患者生成專屬的「數字化模型」。手術中,在機器人輔助下,翻修假體的安裝和截骨誤差能控制在0.1毫米以內。
術後第一周,方先生穿著運動鞋在病房行走時驚嘆:「都沒覺得痛!」這讓家屬和醫護人員都十分欣慰。家屬拍攝的術後雙下肢全長片對比顯示,曾經嚴重內翻的膝關節已恢復正常力學軸線。
關節置換手術的顛覆性變革
在傳統關節置換術中,醫生需要依靠x光片和手感,「毛估估」判斷假體位置,即便再厲害的醫生,截骨誤差的存在也在所難免。而mako機器人帶來的變革,在於構建了「術前規劃—術中導航—術後評估」的全流程數字閉環:通過ai演算法模擬200種不同體位的關節活動,提前預判假體植入後的運動風險;術中動態追蹤骨盆姿態,實時調整截骨角度;甚至能精確計算出每側臀部肌肉的張力平衡,從根本上避免「長短腿」的發生。
范永前主任解釋道,在關節外科領域,膝關節和髖關節翻修術都屬於操作複雜程度較高的術式。面對假體鬆動、感染、假體周圍骨折以及不同程度的骨溶解和骨缺損,需要在術前進行完備的檢查和評估,並採用個性化治療策略。這對術者經驗和技術是非常大的考驗。因此,醫生在mako機器人輔助下行翻修術可降低術中的不確定性,提高複雜操作的精準度,為人工關節置換保駕護航。
自今年3月開機以來,華東醫院已完成 20多例機器人輔助手術。范永前說,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關節疾病面臨行動不便,華東醫院骨科團隊正藉助這台「毫米級導航儀」,為患者鋪就更安全的康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