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小姐憑一己之力,將協和4+4培養模式,推入「錄取公平性」爭議漩渦,人們這才發現,上交大才是國內4+4模式最早的實踐者,3年後浙大也採用4+4模式培養醫學博士。不過,浙大的巴德年醫學班,以695分的變態高考門檻、20%以上的殘酷淘汰率,以及「純分數說話」的招生規則,硬生生撕開了醫學教育爭議的另一個切口——在公眾對「後門」零容忍的今天,浙大模式究竟是一場學霸的「效率革命」,還是另一種精英壟斷?
在浙江,想觸碰浙大4+4醫學班的門檻,需要先越過一道天花板級的分數線:2024年錄取線695分,比省內一本線高出189分,甚至超過清華北大在浙部分專業錄取線。更絕的是報考政策:未選考物理、化學、生物的考生直接失去資格。「浙大是從學霸中找醫學人才,這不是醫學班,是理科學霸的修羅場。」網友坦言。這種「一刀切」的篩選,與協和允許非醫科生通過推薦信申請的路徑形成刺眼對比,卻也精準擊中了公眾對「規則透明」的渴望——畢竟分數不會撒謊。
通過高考高分錄取僅是入場券。進入竺可楨學院的大學生,前四年必須在完成本專業課程時,還要完成33門醫學預科課程,同時保持gpa 3.5以上的學術標準。一位網友透露,其侄子四年前被錄取,4年間學了醫學和生化兩個專業,當時班上46人,本科畢業時只剩下36人可以進入後4年讀博,淘汰率淘汰率21.7%。
這種「寬進嚴出」的生存法則,在臨床階段更為殘酷:全英文病例討論、三甲醫院導師一對一「折磨式」帶教、sci論文硬指標……但校方曬出的成績單足夠震撼:90.24%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超過75%入職三甲醫院。
人們爭論4+4模式的本質,是兩種醫學教育哲學的碰撞。協和4+4模式試圖打破學科壁壘,吸納工程、社科等背景學生,卻因董小姐事件,被質疑為「學閥開後門」;浙大則將希望押在高考理科學霸身上,用嚴格的分數線,高淘汰率,用「8年本博連讀」證明應試強者的轉型可能。
寫在最後
在這場醫學教育的「諸神之戰」中,浙大用695分的高分數築起護城河,協和則困於理想主義與現實的撕扯。當網友為「該不該讓藝術生學醫」吵上熱搜時,一組數據或許能降溫狂熱:我國每萬人口醫師數僅為25.5,遠低於德國的45.2、美國的35.6。無論是協和的多元化嘗試,還是浙大的精英化突擊,本質上都是對醫療資源短缺的突圍。畢竟在生命面前,爭論培養模式實施的優劣或許奢侈——能拿起手術刀的人,永遠不夠多。
當然,前提條件是,拿起手術刀的人,還得對生命存有敬畏,讓規則守護底線,因為醫學教育的終極命題,從來不是培養模式的實施的優劣,而是讓每個患者都能遇見值得託付生命的高質量醫生。
你怎麼看待網友對浙大4+4模式的認可?是情緒化爭吵,還是認為4+4本該如此?
(圖源網路,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