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廣東省醫院協會主辦的「肺癌防控·結節無憂」科普活動上,全省首個「肺結節無憂」健康俱樂部正式成立。據悉,這一由三甲醫院、專業協會及癌症康復公益組織共建的創新平台,標誌著廣東在肺癌早篩早診早治領域邁入「精準篩查+全病程管理」新階段。

「抗癌鬥士」見證篩查力量
71歲的陳姨是廣東省肺結節無憂健康俱樂部的首批會員,這位抗癌38年的「鬥士」曾兩次戰勝乳腺癌,這些經歷讓她對癌症風險有著深刻認識。
了解到乳腺癌患者肺部轉移風險相對較高後,如今她每年都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將潛在的肺部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陳姨現在生活十分舒心,每年都跟朋友們去旅遊。「雖然得了病,但是我卻很幸運,有了『肺結節無憂』俱樂部的專業團隊的守護,我們這些癌症康復者終於可以安心與健康同行了。」

早篩數據揭示防控緊迫性
在我國和全世界,肺癌都是發病率、死亡率第一的癌症,「Top Killer」我國每年新發病例73.3萬。「通過早期篩查,我國可減少199萬腫瘤相關死亡。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肺癌患者73.3萬,其中62%的死亡病例本可通過篩查避免。」廣東省肺癌研究所、肺外科副主任醫師江本元透露,某單位2020年對職工進行CT篩查後,621個肺結節中確診肺癌61例,早診率達92.2%。」早篩早診的威力就像在腫瘤萌芽階段按下暫停鍵。
然而,現實困境依然存在。據報道,美年大健康2023年690萬體檢數據顯示,肺結節檢出率高達55.9%,但70%患者因此產生焦慮。「很多人對肺結節存在認知誤區。」廣東省人民醫院協和高級醫療中心(全科醫學科)主任、廣東省醫院協會醫院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院協會肺癌早篩早診早治聯盟執行主席陳鍊主任指出,胸部X光只能發現13毫米以上結節,而低劑量螺旋CT的最小層厚可達0.625毫米,可有效檢測1-2毫米以上的肺結節,因此,在篩查工具上明確低劑量螺旋CT更有效。同時,96%發現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因此大眾對於肺結節也不必過於緊張。

三級防控體系破解管理難題
新成立的俱樂部正是破解這一困局的「金鑰匙」。據記者了解,廣東省肺癌早篩早診早治聯盟(簡稱「三早聯盟」)成立於2020年11月7日,由廣東省人民醫院發起,聯合了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50家單位。以吳一龍教授、鍾文昭教授、龍浩教授為代表,匯聚了眾多肺癌領域的頂級專家。聯盟旨在通過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來應對肺癌威脅,提高早診比例和患者五年生存率。計劃在省、市、縣、區、鎮五個層級建設50家標準化的肺癌早篩早診早治中心。
作為「三早聯盟」有力的補充,「肺結節無憂」健康俱樂部將聯合公立醫院、社區醫院、民營醫院、體檢中心、保險公司、公益基金會等多方力量,進行更廣泛的科普宣傳以及義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實現動態監測;開通三甲醫院綠色轉診通道;組建多學科專家團隊定期科普答疑,幫助大眾提高對肺癌早篩早診早治的認識。
「早篩是起點,科學管理才是關鍵。」廣東省肺癌早篩早診早治聯盟顧問委員會主席吳一龍教授強調,肺癌患者的生存取決於早期發現,因此對肺癌的早篩早診是決定肺癌能否取得治癒的關鍵步驟。我國政府提出在2030年要把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到46.5%,其中最大的決定因素在於如何把肺癌的生存率提高。他希望,大眾能夠意識到肺癌的危害性,更意識到通過早篩早診早治可治癒肺癌。
「肺結節無憂」健康俱樂部負責人陳鍊主任介紹,將會定期開設「結節無憂課堂」破除大家在肺結節上的認知誤區以及組織志願者活動緩解大家的焦慮情緒。「我們要讓大家明白,肺結節不等於肺癌,規範管理才是無憂密鑰。」
文、圖 | 記者 張華 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