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祭祖追思的節氣,也是萬物「吐故納新」的養生黃金期。此時天地陽氣升發,人體肝氣旺盛,但乍暖還寒、濕氣漸增的氣候易引發舊疾。《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清明養生重在「疏肝健脾、扶陽祛濕」。
飲食:滋養脾胃,疏肝理氣
清明飲食應遵循「減酸增甘,調補脾胃」的原則。中醫理論認為,春季肝氣本就旺盛,若再食用過多酸性食物,會使肝氣過於亢盛,進而克伐脾胃。像山楂、話梅這類酸性食物,此時應適當減少攝入。相反,多吃甘味食物能滋養脾胃。糯米、南瓜、胡蘿蔔、紅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它們不僅可做成豐富多樣的美食,還能有效增強脾胃功能。山藥更是健脾的佳品,無論是煲湯、清蒸還是熬粥,都能發揮其補脾益胃的功效。
清明時節的應季食材對養生也十分有益。春筍味道鮮美,富含膳食纖維,有化痰、消食、通便的作用,很適合「三高」人群和肥胖者食用。但春筍性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還有艾葉,其具有昇陽氣、散寒濕的特性。傳統的青團,便是用艾草汁與糯米粉製作而成,食用後可起到預防外感的作用。不過,有腸胃宿疾的人,需趁青團溫熱時少量食用。
起居:早睡早起,多沐晨光
春季陽氣升發,在清明期間,人們應順應這一規律,做到早睡早起。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讓肝臟在夜間得到充分休息,完成自我修復。早晨,隨著太陽升起,應適時起床,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接受晨光的沐浴,這有助於激發體內陽氣。中午11點到1點是午時,心經當令,此時小憩一會兒,哪怕只有20分鐘,也能使下午精力充沛。
此外,居住環境也需注意。春季氣候多變,有時陰雨連綿,室內易潮濕。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防止濕氣積聚。床上用品也要勤換洗、晾曬,避免滋生細菌和蟎蟲。
運動:動靜結合,適度鍛煉
清明時節,大自然生機盎然,是進行戶外活動的好時機。漫步在山間小道,登山賞景,能讓身心得到極大的放鬆。放風箏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奔跑和抬頭仰望的過程中,全身氣血得以暢通,還能有效緩解眼部疲勞。對於喜歡安靜的人來說,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運動項目是理想之選。這些運動動作緩慢、柔和,能調節呼吸,平衡身心,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
但運動要適度,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是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損傷陽氣和津液。
情志:疏肝解郁,保持樂觀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調暢情志。清明期間,若情緒長期處於壓抑、焦慮狀態,會影響肝臟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鬱結。因此,要學會調節情緒,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可以多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還可以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拓寬自己的社交圈子,豐富生活內容。
同時,多曬太陽對調節情緒也大有裨益。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使人體分泌血清素,這種物質能改善情緒,減輕抑鬱癥狀。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到戶外晒晒太陽,不僅能愉悅心情,還能促進鈣的吸收,增強骨骼健康。
穴位按摩:刺激經絡,調和陰陽
通過按摩特定穴位,可激發經絡氣血運行,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每天用拇指按揉太沖穴3 - 5分鐘,能起到疏肝理氣、平肝潛陽的作用,尤其適合情緒急躁、血壓偏高者。
足三里穴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穴位,經常按摩足三里,可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可以用手掌拍打或用拇指按揉足三里,每次10 - 15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清明時節,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特殊時期,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等方面入手,遵循中醫養生原則,順應天時,調和陰陽,為全年的健康生活開好頭。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收穫健康的體魄和美好的生活。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人民醫院 陳址坊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