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腦出血到底有多嚴重?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過多解釋,只要真正見過腦出血發作現場的人,就會明白,這種病的兇險遠遠超過了很多人的想像。
一旦發生,不管多麼年輕健康,幾分鐘內就可能意識喪失,重則半身不遂,輕則言語障礙、行動遲緩,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更關鍵的是,很多人直到出事那一刻,都沒意識到,自己早已被腦出血「盯上」了。
很多時候,並不是某一天出了問題,而是日復一日做著一些「看似無害」的事,把血管一步步推向崩潰。
很多人都把矛頭指向了喝酒,覺得喝酒是腦出血的最大「元兇」。但我在醫院幹了幾十年,見過太多病倒的人,真正的致病原因,遠不止酒精。
有些人一滴酒都不沾,照樣突然倒下、口齒不清、半邊身子沒了知覺。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大家都警惕喝酒了,卻沒看到那些「被忽略的元兇」,反而是最常出現在日常生活里的行為,悄悄加速了腦出血的腳步。
今天我要講的,就是4種不常被注意、卻極容易被人頻繁做的行為,它們才是真正被忽視的「加速器」。
喜歡用力排便
有位六十多歲的患者,平時血壓控制還算可以,但有一天凌晨,他突然意識模糊、倒地不起。檢查發現是腦出血。
家屬說,那天早上他蹲廁所時間久了,還喊了句「今天真難拉」。誰也沒想到,這樣一件小事,竟然直接觸發了腦血管破裂。
排便時用力過度,會使腹壓突然增高,進而引起血壓飆升,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彈性早已不如年輕人,再加上血管壁有斑塊、變薄的情況,一旦血壓突變,很容易導致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
研究早就證實,排便時的用力狀態會讓血壓短時間內升高到危險值,哪怕平時血壓不高,只要有基礎血管病變,就有爆管風險。所以,別再覺得「蹲廁所不算事」,那一刻對血管來說,可能就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睡前頻繁情緒激動
情緒管理,是我做醫生以來最難提醒患者的一件事。很多人都不願承認,自己是因為「生氣」而病倒的。但偏偏就是這個問題,在腦出血中扮演了極其關鍵的角色。
我遇到過一位患者,每次吵架後都會頭痛、胸悶,有時候臉一邊都發麻。但他總以為是自己「氣得腦供血不好」,忍一忍就過去了。
結果有一次深夜,和家人爭吵後突然倒地,送到醫院時已經出現偏癱,明確診斷是高血壓腦出血。
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系統迅速興奮,血壓快速上升,心跳加快,腦血流波動劇烈,如果血管壁本身存在硬化、變薄、甚至有微小動脈瘤,那就像在繃緊的皮筋上猛踩一腳,很容易當場崩斷。
尤其是在夜間,副交感神經原本應該主導身體進入放鬆狀態,這時情緒一激動,對血管的刺激是雙重打擊。
很多人以為「氣一會沒事」,其實腦血管可承受不了那麼多次反覆的劇烈波動。真正想預防腦出血,不是光靠降壓藥,而是要讓自己「少動怒」。
經常凌晨起夜後馬上洗冷水臉
有些人為了清醒,凌晨起夜後喜歡用冷水洗臉,這種習慣,在我看來,是個隱藏風險極大的動作。
特別是冬天,氣溫低,身體剛從睡眠狀態蘇醒,血管處在比較放鬆的狀態,這時候冷水一刺激,血管急劇收縮,尤其是頸部和腦部血管,很容易發生強烈反應。
我曾接診一位患者,他凌晨三點上廁所,回來後順手洗了把冷水臉,剛躺下就覺得頭暈,接著吐了,幾分鐘後意識模糊,CT顯示腦內出血點明確。
研究也指出,冷刺激會導致血管瞬間收縮,特別是已經存在動脈硬化的人群,血管內腔狹窄、彈性差,突然受刺激容易局部血壓升高,引發血管破裂。而睡眠期間,人體的血流本就緩慢,一下刺激過猛,後果往往猝不及防。
所以千萬別為了圖一時清醒,犧牲掉血管的穩定狀態。特別是有高血壓病史、年紀偏大的人,起夜後就該慢慢適應溫度,別讓腦血管突然受驚。
睡前過量飲水
很多人喜歡睡前喝點水,說是「稀釋血液」「防中風」,這個觀念不是完全錯誤,但關鍵在於「量」和「時間」。
如果睡前喝水過多,尤其是接近睡覺前半小時猛灌一杯,反而會增加血管負擔,尤其是腦部微血管的壓力。
有一位六十多歲的患者,聽說「睡前一杯水防血栓」,每天臨睡前都喝滿滿一杯。有天早上起床突發頭痛、吐逆、說話不清,確診為腦出血。
醫生分析可能的誘因時,發現他半夜起夜3次,每次都伴隨血壓波動,加上水分負荷增加,極有可能導致腦壓升高。
研究表明,夜間水分攝入過多會影響體內液體代謝,加重血管內壓力,特別是腦內壓上升,容易引發出血性事件。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人,睡前過量飲水就像往已經滿負荷運轉的系統里硬塞東西。
正確做法是晚餐後2小時內適量補水,臨睡前盡量減少水分攝入,保持血液黏稠度穩定,而不是「灌水式養生」。
腦出血是血管長年累月受壓、被損、被忽視後的一次爆發。它從來都不是「突然」的,它是你每一個小動作、每一次忽略、每一個不以為意的習慣,一點點積累的結果。
真正想遠離腦出血,不能只靠不喝酒、不抽煙,還要改掉這些藏在日常里的「壞習慣」,把每個危險動作都變成健康行為。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腦出血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張 琳,急性腦出血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後的影響因素分析,航空航天醫學雜誌,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