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視力下降
大多數人都能感覺到
但是如果聽力慢慢下降
恐怕卻很容易被人忽視!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約4.66億人群聽力受損,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到底是什麼偷走了我們的聽力?《荔直播·名醫問診》特別邀請
江蘇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陳智斌走進直播間,和您聊聊如何科學用耳!
戳圖看直播回放↓

出現這些狀況警惕聽力損失!
聽覺敏感度下降、聽閾升高、聽覺功能障礙甚至聽力喪失,統稱為聽力損失。國際衛生組織又將聽力損失進行了分級:
平均聽力損失介於26~40分貝為輕度聽力損失
平均聽力損失介於41~60分貝為中度聽力損失
平均聽力損失介於61~80分貝為重度聽力損失
平均聽力損失大於等於81分貝為極重度聽力損失
如果以上數據過於抽象,那我們可以留心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如果總是要求別人重複說過的話、看電視或手機時音量過大、自己說話聲音總是比別人高或者耳朵經常出現耳鳴,那可能代表你已經出現了聽力受損。

老了聽不見很正常?錯!
對於老年人群來說,年齡相關的聽力下降非常常見,另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常見疾病也會不斷加重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很多人認為老年人聽不見很正常,是一種自然衰老現象,從而任其發展,拒絕干預治療。陳智斌主任表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老年聽力損失患者一定要積極進行治療,因為聽力損失不僅會影響生活和交際,還可能會引發孤獨、抑鬱等精神疾病。
對於聽力損失患者來說,早干預早治療是康復的關鍵。其實,目前的醫療手段可以治癒大多數耳病,扭轉相關聽力損失。若聽力損失不可逆轉,還可以採取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等手段,最大程度幫助聽力損失患者走出困境。所以如果患上了聽力損失,一定要早干預早治療。

這些壞習慣正在偷走你的聽力!
愛耳護耳我們應該從每件小事做起,耳朵出現異常及時就醫,每年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改掉以下不良用耳習慣,不要讓我們的聽力未老先衰。
長時間大音量使用耳機!
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坐在公交車上,總能看見很多人耳朵上掛著耳機,長時間大音量使用耳機已經成為引發聽力損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使用耳朵時一定要牢記「三個60」原則,即耳機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每次使用耳機不超過60分鐘,當外界環境高於60分貝時,盡量不使用耳機。另外,耳機上可能會沾染使用者耳朵的分泌物和細菌等,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最好不要和他人分享使用。
長期處於嘈雜環境!
暴露在85分貝以上的雜訊環境中,可能會引發突發性耳聾。酒吧、KTV等公共嘗試的噪音甚至可以達到100分貝以上,頻繁出入此類高噪音場所,對聽力損害很大。
頻繁用硬物掏耳!
耵聹,也就是俗稱的耳屎,它是一種耳道正常分泌物,可以幫助我們抵擋灰塵、飛蟲,削減噪音。耵聹不需要定期處理,大部分可以自己排除耳道。如果頻繁掏耳,尤其是使用較硬的工具可能會造成耳朵和鼓膜損傷。
不正確擤鼻子!
你是不是習慣擤鼻子時用兩個手指捏住兩側鼻孔,同時用力將鼻涕擤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我們的耳、鼻、喉是相通的,過於用力擤鼻子可能會造成耳膜穿孔。正確做法是捏住一邊鼻孔,擤另一邊的鼻涕,然後再交替進行。
經常熬夜、壓力過大!
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發生了突發性耳聾,這和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人體疲勞緊張時,耳朵血管收縮引發缺血,極易導致突發性耳聾。


江蘇新聞頻道
編輯|朱丹 桃桃
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