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內首台顳下頜關節盤複位錨固術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安徽省首台顳下頜關節盤複位錨固手術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順利完成。
患者小王為十四歲中學生。一年多以前,小王發現自己張閉嘴時有「嘎嘎」響聲,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一段時間後,響聲不再出現,小王口腔卻無法充分張大,張開度只有過去的三分之一,嚴重影響了進食及咀嚼功能。小王遂在父母陪同下來到安醫大二附院口腔科就診,醫生結合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患有「雙側顳下頜關節盤不可復性前移位」。
「正常情況下,關節盤覆蓋在髁突的頂部,而小王的關節盤前移到了髁突的前方,張口位關節盤無法回到正常位置,必須通過外科手術使其關節盤複位,進而才能恢復正常的咬合、咀嚼功能。」接診醫生、安醫大二附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孫磊指出。
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後,小王及其監護人接受了手術治療計劃。在該院口腔頜面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承靖帶領下,治療組採用全麻無痛微創的方式在小王雙側頜面關節後緣植入錨釘,通過縫線複位固定關節盤,手術切口隱蔽,保證了術後面部的美觀。術後小王恢復良好,配合功能鍛煉可恢復正常張口度及關節功能。據悉,此次開展的「顳下頜關節盤複位錨固術」在安徽省尚屬首例,標誌著我省顳下頜關節疾病治療技術邁上了新台階。
「顳下頜關節病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人群中約有20%-60%的發病率。」安醫大二附院顳下頜關節病專業組帶頭人孫磊指出,顳下頜關節病的主要表現為關節區疼痛、張口受限、咬合紊亂、下頜運動及功能障礙等,可對咀嚼、語言等功能造成損害,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小王所患的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多由偏側卧眠、偏側咀嚼、咬鉛筆、夜磨牙、緊咬牙等不良生活習慣引起,部分則是由嚴重的口腔錯頜畸形等先天因素導致。
「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對於生長發育有直接危害。髁突是下頜骨的主要生長中心之一,其發育在21-22歲才基本完成,青少年發生顳下頜關節盤前移可導致髁突吸收和面型改變等不良後果,應儘早干預治療。」孫磊強調,早期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患者,可採用核磁共振指導下的前伸再定位合墊進行保守治療,在明確存在顳下頜關節結構異常時,則需要外科手術干預。
據了解,安醫大二附院口腔科顳下頜關節病門診已於10月18日正式開診,該門診為省內首家針對此類疾病的專病專家門診。該院口腔科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顳下頜關節疾病繼發牙頜面畸形聯合診治專科聯盟單位,以孫磊領銜的顳下頜關節病專業組深入學習並運用國內領先的顳下頜關節-頜骨-咬合共同體治療技術,使省內患者可就近享受與發達地區水準一致的顳下頜關節專病診療服務。(劉理揚 楊文宇 記者 劉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