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不可史意
編輯|不可史意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你知道嗎?雖然我們人類很愛乾淨,每天都會進行清潔行為,但是我們實際上就是一個行走的培養皿而已。
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不計其數的細菌和病毒,那麼人體中最「臟」的地方究竟是哪呢?
你認為的臟其實並不臟
作為一個人,每天的正常活動無非就是吃喝拉撒,所以我們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拉撒的地方是最髒的,那麼膀胱真的臟嗎?
膀胱是一個儲存尿液的器官,卻是人體最乾淨的地方之一,這與大多數人的認知相左,我們常認為膀胱里滿滿當當地裝著尿液、細菌和其他「髒東西」,然而,通過了解膀胱的構造以及尿液的形成過程,你會發現一個無菌的奇蹟。
我們先來看看尿液的成分,尿液主要由水、尿素、無機鹽等組成,並不等同於所謂的「體內廢物」。
事實上,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和有毒物質,會在通過腎臟時被腎小體過濾掉,不會進入到尿液中,可以這麼說,尿液就像一汪清泉,經過腎臟的層層過濾篩選,最終流入膀胱時,已經是清清澈澈的無菌液體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膀胱本身的構造,膀胱壁上布滿肌肉,會進行規律的收縮和舒張。
就像一隻不停「搓洗」的手,時刻把黏在膀胱壁上的東西「搓掉」,從而避免細菌等菌群聚集,所以,健康人的膀胱原本就是一個無菌的容器,即使偶爾出現問題,也僅僅是外來菌「搗蛋」導致的,膀胱本身具備自我清潔的能力。
而膀胱里的尿液也具備天然的抗菌作用,尿液的酸性pH和高濃度的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的繁殖和生長,所以就算有細菌污染了膀胱,在尿液的「炮火」下也很難存活,可見,膀胱是一個無菌級別的「乾淨室」。
就像之前的荒野求生活動中也說尿液在危急的時刻也可以用來應急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再視膀胱為體內的「垃圾場」,相反它非常乾淨,要保持膀胱健康,我們還是應該關注飲食衛生、規律排尿等方面。
腸道臟嗎?
消化道是人體的天然排放系統,從口腔到肛門,形成一個九曲迴環的結構,尤其是腸道,更像一個活躍的細菌大本營,那麼,我們的腸道到底有多「臟」呢?這些令人不解的細菌,又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影響呢?
根據研究,正常人體腸道內通常棲息著約十萬億個細菌,這是一個天文數字,腸道細菌可分為三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益生菌是有益菌的代表,能合成維生素,促進養分吸收,但當有害菌如綠膿桿菌過度繁殖時,會分泌毒素,引發各種疾病,這些細菌產生的臭味還會通過體表散發出來。
那麼,為何糞便在體內時不覺得臟,一旦排出就非常臭味呢?這和腸道內的厭氧菌有關,它們在缺氧環境下不致病,但排出體外後立刻大量死亡,產生氣味,所以飯前便後需要洗手,防止糞口傳播。
固體排泄物中,水分佔65%,固體佔35%,其中一半是活菌,部分頑強菌類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附著在手上。
長期飲食不當,新入侵菌量超過免疫系統處理速度,就會逃入器官導致疾病,事實上體內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80%都在腸道。
儘管存在大量菌群,正常人很少患病,因為80%的免疫組織也集中在腸周圍,腸道承擔了85%的人體排毒工作,可稱為最大免疫器官,從而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擴散。
腸道的複雜性遠超我們的想像,既存在大量微生物,又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互相制衡,這套古老的生存機制令人嘆為觀止,也讓我們更珍惜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
然而腸道中龐大的菌群數量不僅帶來益處,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一旦腸道菌群失衡,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
健康的腸道菌群能幫助我們生成多種維生素,產生短鏈脂肪酸等營養成分,但一些致病菌也會在腸道內定居,只要腸道環境發生細微變化,它們就會趁機抬頭,大舉繁殖。
比如說,抗生素治療過程中會殺死部分益菌,導致菌群失衡,疲勞、壓力或飲食不當也會打亂腸道平衡,一旦腸道菌群失調,各類疾病就會如影隨形。
當有害菌過分繁殖,會對腸道黏膜形成炎症,破壞腸道屏障,增加疾病感染風險,這些細菌還會產生一系列有毒代謝產物,通過血液循環系統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增加患病風險。
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許多疾病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比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可見腸道健康的重要性。
腸道確實不太「乾淨」,但也不用過於害怕,合理的飲食、適度運動,才是維持腸道平衡的不二法門,另外適當補充益生元也有助於調節菌群,增強免疫力,專家指出30-50歲是腸道菌群變化最大的時期,這一階段尤其要注重飲食和生活習慣。
腸道菌群就像一個微型生態系統,稍有不慎就會失去平衡,作為它的主人,我們更應該用智慧和耐心來呵護它,如果能善待這個天然贈予的菌群世界,它也必將回饋我們健康長壽,那麼人體中最髒的地方是哪呢?
每天刷牙,口腔就一定乾淨嗎?
從小聽大人經常教導我們要堅持刷牙,以免齲齒,看到漱口廣告時,電視上總是充滿白瑩瑩的牙齒,讓人覺得只要勤刷牙,口腔就會變得非常乾淨,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張先生每天早晚都刷牙,卻還是得了蛀牙,原來他的智齒處總有食物殘渣,刷牙無法徹底清潔。
王小姐也是,她平時吃得清淡,刷牙次數多,但睡覺時卻還是會有口臭,究其原因,夜晚閉口氣味聚集,細菌繁殖導致氣味出現。
事實上,38%的人都患有蛀牙,我們的口腔中充斥著數以億計的細菌,它們藏匿於牙縫和隱蔽處,就像張先生的智齒一樣,有些地方刷牙無法觸及,而王小姐遇到的也是正常現象,我們入睡後,溫暖潮濕的口腔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細菌若在牙齒表面停留時間過長,會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侵蝕牙齒,導致蛀牙,即使刷牙也無法完全清除口腔中的所有細菌,但刷牙仍大大減少了牙齒表面的細菌量,不刷牙的人口中的細菌量會高出上萬倍。
事實上,蛀牙只是口腔衛生差造成的一種後果,除此之外,長期存在口腔的大量細菌還會造成許多其他健康問題。
例如牙周病,這是由於牙齒周圍的牙齦長期受到細菌感染,導致牙齒鬆動、牙齦出血和其他癥狀。
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的牙周病還可能導致牙齒脫落,口腔細菌甚至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增加呼吸系統感染的風險。
而對於兒童和老人來說,口腔衛生尤其重要,兒童正處於牙齒髮育階段,口腔細菌過多,會增加齲齒風險,影響終生牙齒健康,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也更易感染口腔疾病。
因此,刷牙對口腔衛生非常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細菌滋生,保持口腔相對乾淨,但想要完全杜絕口中的細菌,僅僅依靠刷牙可不夠。
我們還需要控制糖分攝入,少吃容易產酸的食物,並適當使用漱口水等手段綜合保護口腔健康,使之遠離疾病,時刻芬芳。
另外,不僅要刷牙,還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牙刷和牙膏,軟毛牙刷更適合保護牙齦,含氟牙膏有助於防治初期蛀牙。
正確的刷牙方法也很關鍵,要保證牙齒每個部位都能刷到,刷牙的力度也不宜過重。
建議每6個月去一次牙科進行洗牙,這樣不僅可以清除牙石,還可以減少牙齦炎症,定期潔牙也可以清除牙齒表面的著色,讓牙齒重現潔白,注意不要過度使用一些刺激物品,以免破壞牙釉質。
當然,想要牙齒健康,飲食習慣也很重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不僅有助於牙齒 金阿康,還可通過維生素幫助牙齦血液循環。
少吃糖類食物,包括果汁、糖果等都要避免過量,不要過度飲用碳酸飲料,酸性會侵蝕牙釉。
結語
每天刷牙固然好,但並不能保證口腔絕對乾淨,我們還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口腔保健,才能遠離疾病,擁有健康的牙齒。